解决两个问题,才能正确欣赏水浒传

白癜风青少年援助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705/4650571.html

从水浒成书至今,已经有六百年。六百年来,很多人阅读、点评、赏析过水浒及其中好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有利于大众去欣赏水浒。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读者在阅读《水浒传》时,仍然会被个人的情绪或阅读水平带偏,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理解,以至于误会梁山好汉,比如认为梁山好汉都是恶人,甚至认为水浒作者三观不正等。

如此理解,就太有失偏颇了。

其实,几年前我在看水浒时,也有类似的想法。后来,在兴趣的基础上,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开始深入研究水浒。

为此,我看了很多版本的水浒,比如七十一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百一十五回本等。又看了许多名家对水浒的研究,比如马幼垣《水浒论衡》《水浒二论》,张锦池《水浒传考论》,聂绀弩《水浒四议》,侯会《水浒源流新证》孙述宇《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陈松柏《水浒源流考论》,何心《水浒研究》,齐裕焜《齐裕焜讲水浒》等,以及数百篇相关论文。

随着不断深入研究,我逐渐发现,自己以前的很多想法、观点都是错误的,很幼稚,也很可笑。

所以,我希望这个系列,能让读者学会去正确阅读和欣赏水浒,客观看待书中人物,而不是一提到水浒,脑子里就是“宋江是投降派”“李逵是人渣”“武松滥杀无辜”“梁山没一个好人”“作者三观不正”等。

当然,要做到这些,至少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原著人物和故事的基础,没有这些做基础,我们很难往下进行。

第一个问题:英雄和好汉的定义

说水浒,不能不说“好汉”。然而,很多读者对“好汉”一词的意思误会了,这种误会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把好汉理解为“好人”。

看网友对梁山好汉的评价,就会发现,总有人说“李逵连孩子和百姓都不放过,不配叫好汉”“武松滥杀无辜,不配叫好汉”“梁山只有鲁智深算好汉”。

显然,这是把好汉理解为好人了。

一方面,认为好汉属于贬义词。

还有网友说,作者都说“一条好汉”,什么人会用“条”呢?这显然不是人的计量单位。所以,作者说梁山一条好汉,是贬低他们。

且不说书中就几次说到“一条好汉”,就算是作者梁山好汉论“条”,又怎么代表贬低呢?生活中,我们不也说“一条人命”“一条大汉”吗?

还有读者说,书中武松跟张青聊天,“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这就说明,好汉干的都是杀人放火的事,显然水浒里的好汉,都是坏人。

这就更有趣了,杀人放火,就一定是坏人吗?乱世之中,没有这个道理。

鲁智深杀人放火,是坏人吗?当然不是,他杀人放火是为了救人。连他师父智真长老都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何况这里武松和张青所说,是江湖好汉的事,重点在“江湖”二字。都已经混江湖了,也是被逼无奈了,还指望这样的好汉修桥铺路,救死扶伤吗?

所以,一定要正确理解“好汉”的定义。

“好汉”一词出现在汉代。明代陈沂的《询刍录中,提到了好汉的出处。

汉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馀年,马畜孕重堕殒,罢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人又曰好汉,自后为男子称矣。——《询刍录》

意思是说,汉武帝时期,汉兵连续攻打匈奴二十多年,匈奴人疲敝至极,以至于后来他们一听到汉兵的名头都害怕。如果有人不怕,那就可以称为“汉儿”,也就是汉家儿郎,也叫“好汉”,言外之意就是像汉人一样勇猛。

显然,好汉就是指勇敢的人,而不是指好人。

北宋末年,杨再兴被捉,他对人说“我是好汉,当执我见岳飞”(出自《三朝北盟会编》。)

杨再兴的意思,是说自己是好人吗?当然不是,那时候他跟着曹成做贼,还杀了岳飞部将,以及岳飞弟弟岳翻。对于岳家军而言,他是仇人。杨再兴的意思,是自己不怕死,希望能替岳飞效力。

发展到后来,“好汉”的意思有所延伸,不惟勇敢的人,只要有本领、不怕死、不好色,哪怕只是长得魁梧,容貌不俗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好汉”。《隋唐演义》中,来护儿为什么一看秦琼相貌,就认为秦琼是个好汉?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看明清小说也会发现,好汉不是用在好人身上。

西游记里,孙悟空就自诩为好汉,喜欢单挑,光明正大地跟别人交手,而不是偷袭,即便有时候钻别人肚子里,可以趁机弄死对方,他也不愿意这么做。

《说唐》中,作者极力塑造了十几位好汉,他们出身不同,效忠势力也不同,他们都是好人吗?当然不是。作者说他们是好汉,是因为他们武艺高强。十八位好汉,排名基本就是按武艺高低来的。

水浒里的“好汉”,同样如此,作者之所以说他们是好汉,是因为他们有本领。如果怕死、好色、不敢单挑等,就不配称好汉。比如王英好色,宋江就说他“不是好汉的勾当”。

若把好汉理解为“好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认为作者称呼这些人为“好汉”,是贬低他们,同样不对。否则,孙悟空、隋唐十八条好汉也都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了,这显然不对。

说白了,可以把“好汉”理解为“厉害的人”(多指武艺高强,或者有其他本领),无关乎人品和善恶,这样才是最客观、合理的。

“英雄”同样如此。

今天,英雄是指那些无私忘我、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但是,在水浒中,“英雄”一般是指勇武的人,多是指江湖好汉本领高强,他们也叫“草莽英雄”。

比如陈达被史进活捉,朱武用苦肉计去救他时,说了一段话。

今日小弟陈达不听好言,误犯虎威,已被英雄擒捉在贵庄,无计恳求,今来一径就死。望英雄将我三人一发解官请赏,誓不皱眉。我等就英雄手内请死,并无怨心。

这里,朱武连说了三次英雄。显然,那时候的英雄,是指有本领的人,和今天的“英雄”意思不同。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列举了很多人,曹操都否定了,但不是因为人品而否定他们,而是因为这些人能力、眼光、格局等不够。

后来,曹操对着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屠了很多次城池,杀了无数百姓,凭什么称英雄?就因为当时的英雄,不是指无私的人,也不是指为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人。

可以说,英雄和好汉一样,都是指能力,和人品道德无关。

但是,也有些词明显能看出来,作者对好汉是赞美的态度。

比如林冲,在山神庙时,作者附诗一首,赞美林冲,后面几句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这就是说,高俅等人设下毒计要害死林冲,但是暗中有神明帮林冲,所以即便是万死之地,林冲也能逃生。这样的林冲,称得上是世上少有的伟丈夫!

很明显,这是作者夸林冲。所以,仅凭这一首诗,就可以肯定,林冲是个好人。

第二个问题:看水浒还要有时代感

很多人看水浒,对书中很多事情表示难以接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逵吃人肉,王英挖人心做醒酒汤,好汉杀全家等。

关于好汉吃人肉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远离了战争、饥荒,看到吃人确实难以接受。这很正常,也能理解。

但是,时间往前推,六七十年前,一些人饿得受不了,也会吃人。那时候饥荒,老百姓饿得吃树皮、吃草根,树皮草根吃完了,可能会“易子而食”。

如果再往前说,一百年前,一千年前,那这种事更多了。

不仅饥荒时会有“吃人”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人恨之入骨,也可能会吃了他肉,以发泄心中怨气。古人常说“生啖汝肉”,就是这样。

到现在,人们可能也会说“我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只是不会这么做。其实极端情况下也会有,比如杀人烹尸案件,不过凶手自己不吃而已。

像李逵吃黄文炳肉,就是出于泄愤。

至于王英吃人心做的醒酒汤,那是因为魔性。

梁山好汉本是魔君转世,在招安之前,他们可能有魔性。后来的九天玄女娘娘,也跟宋江说过,他们因为魔心未断,所以才会被天帝罚下天界,等他们报效朝廷后,才能重回紫府。

关于好汉杀全家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好汉杀仇人全家。

许多人看到武松杀张都监全家,宋江杀黄文炳全家,认为他们是滥杀无辜。实际上,古人有铲草除根的思想,杀全家很正常,虽然这么说相当残忍。

比如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后,直接对其“夷三族”;历史上,还有“夷九族”,甚至还有个“夷十族”的例子。古典小说里,杀仇人全家的例子就更多了,光是一本《三国演义》就能找到很多。张飞杀了车胄全家,能说他滥杀无辜吗?

关于好汉对女性

扈三娘被捉后,宋江把她嫁给了王英,很多读者也是义愤填膺,认为宋江这是“得不到就毁掉”的心态,因为王英又爱又好色,扈三娘则又高又漂亮,两人不般配。

实际上,宋江这么做,原因很多。

一方面,水浒之前,王英和扈三娘已经是一对,施耐庵也不能拆散他们;另一方面,古人喜欢弄“高矮配”,可能是出于喜剧效果。水浒里就有好几对高矮配,宋江和阎婆惜,武大郎和潘金莲都是这样,

还有一点很关键,古代女性地位低,她们的婚姻大事通常只能由别人做主。

《三国演义》里,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孙母后来也同意,根本没问女儿意见。《说岳全传》中,藕塘关总兵金节做了个梦,就把妻妹嫁给牛皋。

这些女人还都是地位颇高的人呢,婚姻都不能自主。扈三娘一个俘虏,还要怎么样?

对于女俘虏,《隋唐演义》中,尉迟恭直接把黑白夫人纳入自己的暖帐里;《说岳全传》中,韩滔孙子韩起龙,也是直接把对方女将秀琳强行宽衣,成就好事。

还有人说,董平杀了程太守,抢了程小姐,丧尽天良。事实上,这种事古典小说里也屡见不鲜。《说岳全传》中,牛通杀了石一山,随即捉了他女儿石鸾英,然后抱到帐里做了夫妻,而后来,石鸾英依然对牛通百依百顺。

以上这些,都是时代原因,不能据此来批判梁山好汉。同时代的小说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只是读者看得少,生活在更文明的社会,所以接受不了。

要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正面人物,多少都有点问题,甚至禽兽不如。可是,我们凭什么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去批判古人呢?这么做,和我们批评老人封建迷信,有什么区别?

要知道,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四千多年历史,纪律严格正规,不侵犯和骚扰百姓的军队,屈指可数。

这就好像我们和父母观念不同一样。父母的观念陈旧,接受不了年轻人很多行为;年轻人观念新奇,同样也看不惯父母很多行为。谁对谁错呢?都没错,只是观念不同而已。

有人会说,这些情节,只能说明作者水平低。

打个比方来说。以前农村孩子穷,没有玩具,没有水果,就会玩泥巴,吃野果等。城里孩子看到了,就会觉得农村孩子脏,不讲卫生等。

这么说合适吗?当然不合适!

农村的环境限制了孩子们的观念,在他们意识中,玩泥巴没啥不对,吃野果也没啥,因为大家都这样嘛。何况,玩泥巴也没让孩子们生病,甚至让他们更接地气。

现在,农村有钱了,教育水平高了,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也不玩泥巴了。为何?就是因为观念得到了更新,社会进步了。那批孩子长大后,会觉得自己以前玩泥巴错了吗?吃野果错了吗?也不会,那反而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是自己成长的证明。

读者看不惯古典小说的情节,也说明我们社会进步了,观念更新了,但要是据此说古人做错了,那就是不够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看到水浒里难以理解的情节,应该考虑是不是时代原因,不能直接用今天的观念去硬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