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名著中的女性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中题材较为相似的著作,《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通常被用来展现男性魅力。

二者的创作时间相近,同时背景都是在战乱年代,都以男性为主,但二者又不尽相同。

其中《水浒传》描述的是北宋末年由于统治阶级腐朽,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宋江无奈带领位好汉在梁山泊上进行农民起义。

宋江等后被朝廷招安,在投降朝廷后受到迫害最终起义失败,通过描述起义的发生、发展至失败的过程展现了绿林好汉的英雄气概。

而《三国演义》则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参与割据混战,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为争夺城池进行了政治以及军事战斗。

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通过战争展现了各国文臣武将的谋略。

二者虽以男性为主,但中间仍穿插着部分女性形象,如《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扈三娘等,《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蔡文姬等。

本文通过对比《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以期为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

近年来,随着四大名著的热播,《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通过二者的对比发现,《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反面的,如臭名昭著的潘金莲,而《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如貂蝉。

通过分析发现,《水浒传》中出现的女性有70多名,且大都是市井小民,其中反面人物多为荡妇,如潘金莲、王婆、阎惜娇等。

她们是男性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部分女性还造成自己的丈夫丧命。

同时著作中还有部分正面的女性形象,如林冲妻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她们多善良正直。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昏暗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市井人物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她们勇敢刚烈。

但是由于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形成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思想,使得她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甘愿沦为男性进行政治斗争以及统治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徐庶的母亲以及貂蝉,她们在面对权势时毫不畏惧,甚至为了国家大义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多才多艺和聪明贤惠,如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其自幼熟读经史,同时精于制造木牛流马。

二:《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

(1)烈女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不乏烈女,烈女是指刚正有节操的女子,一般泛指被反派人物玷污后寻死的女子,在此处是指为了自己的丈夫甘愿牺牲一切的女性。

如《水浒传》中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发配后直言等自己的丈夫回来,同时与强权进行抗争,为了保全丈夫的名声甘愿赴死。

又如《三国演义》中孙翊的夫人徐氏,孙翊死后叛将要徐氏顺从于他,徐氏假意答应,后杀死叛将。

此外还有刘备的军队被打败,为了不拖累赵云在长坂坡跳井自杀的糜夫人。

这些女性温和、善良,以夫为天,不仅悉心照料丈夫的起居,还处处为丈夫着想,在丈夫出现危机时为了丈夫甘愿赴死。

但同时这些具有气节的女性在为丈夫赴死后其丈夫的表现不尽相同。

其中《水浒传》中林冲在知道自己的妻子为保全名声自缢后,十分痛苦,并要去杀死高衙内为夫人报仇。

而《三国演义》中的糜夫人为不拖累赵云和丈夫刘备在长坂坡投井自尽,之后赵云冲破包围将阿斗带到刘备面前时,对糜夫人只字未提,而刘备也不曾询问。

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林冲深爱自己的妻子,她自缢是值得的,而刘备却远没有糜夫人爱他那样爱糜夫人。

(2)巾帼英雄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巾帼英雄较为明显的是《水浒传》。

如将中的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以及母夜叉孙二娘等。

而《三国演义》描述的较为隐晦,如孙尚香、祝融夫人等。

这些巾帼英雄的性格都较为豪爽,毫无女子的扭捏。

《水浒传》中的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都是梁山将中的一员。

其中扈三娘又称一丈青,是排名59位的地慧星,内营女子军统领。

顾大嫂是排名位的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由于性情彪悍又善武艺,被称为母大虫。

孙二娘排名位,上应地壮星,担任梁山驻西山酒店迎宾使,同时也是消息头领,由于行动野蛮、武艺强又因其父绰号山夜叉而被称为母夜叉。

《水浒传》中梁山三位女将均性格泼辣、精明豪放。

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巾帼英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孙尚香,史料记载孙尚香是孙权与孙策的妹妹,后嫁与刘备。

孙尚香自幼习武,刚强勇猛,桀骜不驯,才智敏捷,其英雄气概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在刘备离开东吴时,孙尚香仅凭一己之力便帮助其化解危机,使得刘备成功离开东吴。

南蛮王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也是三国时期的巾帼英雄。

祝融夫人武艺高强,擅长飞刀,其在政治上极力辅佐丈夫,同时随丈夫一起抵抗蜀军,并生擒张嶷、马忠,是《三国演义》中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虽然这些女性都性格豪爽,但是作为巾帼英雄,历史对她们的评价却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与祝融夫人,历史认为她们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推动了男人的成功,并对她们进行了表扬与褒奖。

但是对于《水浒传》中的梁山三位女将,历史却将她们归类为悍妇,将她们称为“站在男人前面的女人”。

并依据儒家思想认为女子应该相夫教子,这样站在男人前面不符合礼数。

但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巾帼英雄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两部著作中巾帼英雄与丈夫关系的处理方式。

《水浒传》中的三位梁山女将在婚后没有隐藏自己的真性情,与丈夫同职,参与起义。

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以及祝融夫人,在婚后选择隐藏光芒,相夫教子。

(3)年长老妇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年轻女性形象中,其结局大多都是悲剧的。

如《水浒传》中梁山三位女将最终都被杀死,再如《三国演义》中糜夫人为了刘备投井身亡。

其中一点原因可能是她们太年轻,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处理事情也缺乏一定的成熟性。

接下来我们要针对两部著作中的年长老妇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如《水浒传》中帮助西门庆的王婆,再如《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两位年长老妇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缺乏是非观念的、卑鄙的市井小民,另一个是是非观念极强的女性,二者虽然性格以及形象不同,但皆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市民。

《水浒传》中王婆为了自身的生存主动放弃廉耻之心,对西门庆等权势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甚至帮助潘金莲毒杀其丈夫,这使得她被世人诟病。

而《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虽为小市民,但是其始终坚持自身的是非观念。

她自觉曹操不是一个正直、仁义的人,在得知徐庶辅佐曹操后坚决反对,但作为毫无反抗之力的市民,其在面对曹操的压迫时只能被强行押走。

最终曹操利用她成功引出徐庶,虽被曹操利用引出徐庶,但是其极强的是非观念被世人称赞。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虽然两位年长妇人都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小市民,但二者对待权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王婆在知道自己敌不过权势时选择妥协和阿谀奉承,并帮助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最终被官府法办。

而徐母在面对曹操这样的权势时毫不畏惧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在斥责徐庶后自杀明志。

二者对待强权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后人对其的评价也截然不同。

(4)倾城美人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也存在着倾城美人,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以及阎惜娇,再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都貌美如花,但其在著作中承担的使命却不相同。

《水浒传》中潘金莲与阎惜娇均受社会以及权势的迫害成为苦命的女人。

潘金莲原是大户人家的侍女,因颇具姿色被大户纠缠,潘金莲不从,并将此事告知主人婆,被大户忌恨,将她许配给武大郎。

潘金莲婚后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毒杀亲夫,被武松杀死。

阎惜娇原籍东京开封人,后随父母流落到济州郓城县,其父得病身亡后无钱安葬,在宋江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又在母亲的主导下嫁给宋江做妾。

阎惜娇后与张三勾搭成奸,并收了晁盖写给宋江的信件,被宋江杀害。

她们起初都是被权势压迫寄人篱下,但是在有了稳定的依靠后又追求虚假的精神乐趣,最终被杀。

而《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身为一名舞女有沉鱼落雁之貌,为了报答义父的养育之恩甘愿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通过连环美人计使董卓与吕布反目。

但在任务完成之后其失去了后续保障,最终在吕布兵败身死白门楼后消失在后人的视线中。

虽然三位倾城美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使得后人对她们的评价也截然相反。

《三国演义》中貂蝉是无奈的,她受强权所迫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但世人认为她是一个为了国家牺牲自我的人。

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一个女子身上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之恩甘愿献身,她的感恩之心受到世人赞扬。

而《水浒传》中潘金莲以及阎惜娇在拥有平稳的生活后追求精神上的乐趣,从而离经叛道,最终迫使宋江、武松等英雄豪杰落草为寇。

后人对潘金莲的评价充满了贬义。

这些对倾城美人不同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时代背景的不同。

(5)反面女性

在《水浒传》中反面女性的角色比比皆是,如潘金莲在与他人私通后毒杀亲夫,潘巧云在与和尚私通后恶人先告状,诬告石秀。

同时在描述扈三娘、孙二娘等梁山女将时着重体现其手段残忍,并取绰号母夜叉等,刻意丑化了女性形象,从而体现了宋江等英雄豪杰的魅力。

而《三国演义》中的反面女性较少,且大多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进行离间等。

如刘表的夫人蔡氏,其为了保全自身的权力,让刘琮继承皇位,在刘表与刘备交谈时附耳偷听,并离间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后多次迫害刘备,伪造诏书并投向曹操。

这与《水浒传》中反面女性的形象不同。

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差异形成原因

(1)时代与人物阶层不同

《水浒传》发生于政权相对稳定的北宋末年,主要讲述的是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宋江等英雄豪杰不满统治阶级进行起义,是国家内部的战争。

同时北宋末年儒家思想虽然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但是《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社会底层的市民,其受教育程度有限,使得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对她们影响极小。

而《三国演义》发生在三国时期,此时汉朝的经学统治对人的思维等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多为统治阶级的女性,其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家庭原因的影响这些女性更具有大局意识。

(2)成书基础不同

《水浒传》在创作之前已有多数民间故事流传,同时其成书于市民社会,这使得《水浒传》在创作过程中拥有较为丰富的素材。

同时《水浒传》表现的是百姓的观点以及趣味等,男尊女卑等观念的影响使得著作中塑造女性形象多为丑陋狠毒的。

而《三国演义》是依据《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等编撰而成的,对人物的描写较为客观。

同时市民观念影响较少,使得《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

(3)作者女性观不同

由于《水浒传》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编撰的,其中市民观念的影响较深,因此施耐庵在编撰时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市民对女性的误解与贬低。

如《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等女性的丑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的道德观。

而《三国演义》编撰者罗贯中的女性观较为矛盾,三国时期人们并不看重妇女的贞操观,同时其对拥有聪明才智的女子较为欣赏。

如在描述蔡文姬时,通过大量的文笔来描述蔡文姬的博学多才,这与我国封建思想中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理念相悖,但其仍保留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普遍现象。

由于时代与人物阶层、成书背景以及作者女性观等原因导致二者中的烈女、巾帼英雄、年长老妇、倾城美人以及反面女性等女性形象存在着差异。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悲剧谋臣徐庶、庞统的比较,性格不同,决定命运的差异

不看《三国演义》中的比拼,三国时的名将们,谁是真“万人敌”?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突然下诏禁《水浒传》?都是一位梁山好汉惹的祸

《水浒传》作者隐藏了宋朝最强军队,宋江主导的招安是最正确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