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梁山不接受招安,结局会怎样

看过《水浒传》的书友很多为一百单八将中多数人凄惨的结局痛心不已,“始作俑者”宋江因此被推上了风浪尖,成了“害死”梁山好汉,让梁山分崩离析的罪魁祸首。

然而,招安真的错了吗?如果不招安,梁山又会怎样?其实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插旗造反,攻城略地,与宋庭一较长短;另一个就是继续在梁山上等待时机,伺机而动。个人觉得无论哪一种,结局都不会圆满,甚至比接受招安还要凄惨。

假设一——征讨四方

最早的寨主王伦小富即安,甚至不太敢招惹朝廷,他与杜迁、宋万没有大罪,或者说没有得罪什么大人物,所以守着地势凶险的梁山一般情况下朝廷是不会管他的。第二任寨主晁盖虽然比王伦强,但同样胸无大志,或者说晁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莽,没有长远的目标。

但是宋江不同,那是有鸿鹄之志的人物,不然也不会做出“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诗句来。往好听了说,这叫位卑不敢忘忧国,所以为了拯救江河日下的大宋,宋江不会安于永远躲在梁山这个山沟里,他要走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既然我们假设的是不招安,那么宋江如果想出人头地或者青史留名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正式插旗造反,这样一来就自然要打出去,以梁山的整体实力,打下一块地盘不难。但是,除了前期能占着便宜外,朝廷一旦反应过来,势必会亡羊补牢采取行动,而梁山军也必定走上覆灭的道路,原因有四。

首先,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梁山数得上的人物多少都有些官方背景,这些人是梁山的中流砥柱,这就证明了朝廷中有不少实力不俗的精兵良将。梁山对朝廷大军看似从无败绩,仿佛战无不胜,实际上梁山地利的优势极大,一旦离开梁山占领城池不仅会失去地形上的优势,兵力更是会被分散。要知道,梁山说是一百单八将,实际能拿得出手的不超过二十个。

梁山向来以整体对抗朝廷的一支军队,无论在军士数量还是武将数量上都占优势,一旦分散,前来讨伐的朝廷大军就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梁山众将则成了逐个填坑的,就像最后征讨方腊一样。

其次,梁山武多文少。如果占山为王,那么三两个做文职的也就够了,但如果争霸天下光靠武将是不行的,梁山能出谋划策的有吴用,排兵布阵的有朱武,抄抄写写有萧让,但是几乎没有一个政治方面出色的人才,那么打下了地盘要如何治理?一旦治理不善,让百姓看到所谓的梁山好汉带给他们的还不如原来,那么必定让梁山丢掉最重要的一样东西——人和。同时,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情况下,至少有半数人会粉转黑。到那时,士卒和大将数量相较朝廷本就不占优势的梁山军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第三点,梁山离汴梁太近了,如果他们只是占山为王,那么朝廷或许会认为只是疥癣之疾,但一旦下山攻城略地,就会引起朝廷的高度近视,因为这股部队对京城有不小的潜在威胁,必定要将其扼杀在萌芽里。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梁山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甚至算得上派系林立、各自为政。一旦分散开,宋江仅靠身上的“王霸之气”很难继续维持或者统领这支队伍,所以结局不言而喻。

假设二——维持现状

有的朋友认为,像晁盖那样带着众兄弟每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恩仇地守着梁山不也挺好嘛。实际上,这种看起来和谐热闹的场面不过是表象,梁山中有一大部分是朝廷降将,他们之所以上山入伙一来是打了败仗,不降则死。别看宋江在招降时客客气气,一旦真的拒绝归降,生还几率几乎是零,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高俅那样的特殊性。而宋江说服他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来接受招安,再度为国出力,洗刷曾经落草为寇的耻辱。

每一次提到招安,总会有人提出反对,然后一片反对之声,在那种情况下,即便是地位很高的关胜、呼延灼等人都无法说出自己的心声,不然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不发声不是拒绝招安,而是在特定场合难以开口,但这不代表他们甘心在梁山浑浑噩噩的耗尽一生。

说白了,朝廷降将的心根本不在梁山,甚至说如坐针毡都不为过,他们希望早日招安,之所以沉默不语一来是场合不允许,二来是宋江这个人虽然不招人待见,但也算说话算话。第三,宋江几乎整天把招安挂在嘴边,梁山上无人不知其心意,所以降将们无需多言,只需要等待宋江的最终决断就好了。

那么如果宋江只是当初用鬼话骗人入伙,后来根本不提这茬,那么用不了多久必然有人会呆不住,很可能悄悄就下了山,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相信用不了多久,问题就会表面化,到时两派轻则不欢而散,重则水火不容,甚至出现火拼。宋江自然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因为他本身文不成武不就,一旦梁山分裂,价值下降,那么就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个人觉得,宋江招安的大方向没错,可惜的是时机把握得不好,加上宋江眼界有限,所以天真的认为靠自己和梁山一百多个兄弟能铲除四奸、拨乱反正,于是悲剧了。

实际上《水浒》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一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