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听书,孩子表达不用愁

听书,新的阅读形式

听书,是近年来国民阅读的新的爆发式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不止是成人听书,儿童有声阅读增长明显且日趋火爆,儿童听书节目正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之中。

听书或许并不是我们眼中文字阅读,但的确是一种阅读形态,是一种通过声音的摄入达到阅读目的的方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纸书,电子书的阅读方式。从更准确的意义上说,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阅读,而是在于时间的高效利用。

特别是我国青少年群体,学校教育占据了周内时间,周末各种补习班更是满满当当,让孩子们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这样的情况下,碎片时间的利用就成为很好的选择和突破点,像睡前,饭后,车程中,这些被割裂的时间段加起来也可以是一个可观的数字,1.01的次方=37.78,而0.99的次方=0.03,积跬步以至千里,每天只需要多利用一点点的时间听书,一年天将积累成巨大能量,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少儿听书

有了听书这个途径,亲子阅读场景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上海的徐先生的儿子小宇已经8岁了,最近喜欢上了听书。每天睡觉前,爸爸一起陪着,打开某听书软件,米小圈、西游记,唐诗宋词等,无形中完成了各种知识的积累。

“有的书,像水浒传等,看文字肯定还看不懂,但是对一些人物很感兴趣,所以,他就反复的听,和大人兴奋地比划。”徐先生说,听书在小宇同学们中间很普遍。

听书的好处还在于:

听书节省视力,可以缓解本来就负担累累的眼疲劳,眼睛明亮,自然朝气蓬勃。不需要整块时间,听书时,只要接上耳机,打开,就行。在想放松的任何时候,跑步,发呆,整理书桌,整理房间时进行,一箭双雕,不但趣味无穷,而且每天都觉得充实,自信,觉得自己正在变聪明,这种体验会促使个人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自律的核心素质。听书可以让本来不善表达的同学,准确认识什么样的表达和措辞是正确的,长期积累下来,套用也好,模仿也好,会变成本能自己的表达,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不用抓耳挠腮,也能自然地植入至作文中。易产生情绪共鸣,对作品体验更深刻,极易产生阅读文字的需求兴趣。一些讲书人,读起书来,依照书中人物、性格、情境,轻重缓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情境代入性强。虽然听书方便快捷,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缺点,业内专家在肯定这种阅读形式同时,强调不应忽略传统阅读方式在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培育读书品味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会”听书,而不是听天书

怎样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听书,来提高孩子的表达力?

怎样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听书,来提高孩子的表达力?

同一个章节或者故事,重复多听几遍。重复是记忆之母。

重复记忆法

重复记忆法就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的方法,因为人脑所记忆的东西,会被逐渐淡忘,而重复会抵消这种忘记的本能,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比如,疫情期间孩子们上网课,网课开始之前有一些励志歌曲类,后来全班同学都会唱,甚至还分段的歌词都一字不落记得住。

2.听书和复述或者模仿相结合。

复述记忆

人们容易把“熟悉度”错当成“熟练度”,结果高估了自己的掌握程度,比如大家在听书时,会觉得上口,道理易懂,可如果让我们完整复述,则难度很大。所以,在完成几遍听书后,可以以复述来进行评测,或者,一开始就把能完整输出内容作为听书的目标。

3.结构化思维训练。

活用思维导图

可以结合让孩子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来概括相应的故事或者章节,潜在的强化孩子的逻辑性把握能力,由总体框架往细节延伸,可运用关键性词语、字句进行缩写或概括,使其化多为少,浓缩精华,从而启发回忆,加深理解。

以上就是我们为家长们总结的一些听书+记忆的心得。其实,无论采取何种阅读方式,亲子阅读中家长的陪伴、共读与倾听,高年级孩子的文字阅读,都是无法替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