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枫重读《金瓶梅》
自接触《金瓶梅》一书以来,已有至少20年了。这20年当中,陆陆续续读了大部分章节,并看了一些评论。对于这本禁书,我竟然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
年,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了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点评本金瓶梅》,因读别的书去了,最后束之高阁,至今也有4年了。
近来心血来潮,想重读一番,以完成当年的宏愿。
读书之法,在于触类旁通,在于深入浅出,在于推陈出新,万不可不求甚解。读《史记》时是如此,读《汉书》时是如此,读《石头记》时是如此,读《水浒传》时是如此,读《金瓶梅》时也需如此。
以前读书,随手写在书上,书读完了,感慨完了,竟然真的就完了。
这一次想有所改变,读完一章,写一些感慨,先抄原文,再写评注。一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二来也可以帮助其他读者理解。只因才疏学浅,理解不深不透,还请各位海涵。
但愿我能坚持下去,也希望各位读者督促我更新。
年6月12日于武汉。
如果你是武松,经得起潘金莲的百般暗示吗
说话中间,武大下楼买酒菜去了,丢下妇人,独自在楼上陪武松坐地。看了武松身材凛凛,相貌堂堂,又想他打死了那大虫,毕竟有千百斤气力。口中不说,心下思量道:“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如今看起武松这般人壮健,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
于是一面堆下笑来,问道:“叔叔你如今在那里居住?每日饭食谁人整理?”武松道:“武二新充了都头,逐日答应上司,别处住不方便,胡乱在县前寻了个下处,每日拨两个土兵伏侍做饭。”妇人道:“叔叔何不搬来家里住?省的在县前土兵服侍做饭腌臜。一家里住,早晚要些汤水吃时,也方便些。就是奴家亲自安排与叔叔吃,也干净。”武松道:“深谢嫂嫂。”
妇人又道:“莫不别处有婶婶?可请来厮会。”武松道:“武二并不曾婚娶。”妇人道:“叔叔青春多少?”武松道:“虚度二十八岁。”妇人道:“原来叔叔倒长奴三岁。叔叔今番从那里来?”武松道:“在沧州住了一年有馀,只想哥哥在旧房居住,不道移在这里。”妇人道:“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才到这里来。若是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武松道:“家兄从来本分,不似武松撒泼。”妇人笑道:“怎的颠倒说!常言:人无刚强,安身不长。奴家平生性快,看不上那三打不回头,四打和身转的。”武松道:“家兄不惹祸,免得嫂嫂忧心。”二人在楼上一递一句的说。
话说金莲陪着武松正在楼上说话未了,只见武大买了些肉菜果饼归家。放在厨,走上楼来,叫道:“大嫂,你且下来则个。”那妇人应道:“你看那不晓事的!叔叔在此无人陪侍,却交我撇了下去。”武松道:“嫂嫂请方便。”
妇人道:“何不去间壁请王干娘来安排?只是这般不见便。”武大便自去央了间壁王婆来。
安排端正,都拿上楼来,摆在桌子上,无非是些鱼肉果菜点心之类。随即烫酒上来。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三人坐下,把酒来斟,武大筛酒在各人面前。
那妇人拿起酒来道:“叔叔休怪,没甚管待,请杯儿水酒。”武松道:“感谢嫂嫂,休这般说。”武大只顾上下筛酒,那妇人笑容可掬,满口儿叫:“叔叔,怎的肉果儿也不拣一箸儿?”拣好的递将过来。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谁知这妇人是个使女出身,惯会小意儿。亦不想这妇人一片引人心。那妇人陪武松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得倒低了头。
吃了一歇,酒阑了,便起身。武大道:“二哥没事,再吃几杯儿去。”武松道:“生受,我再来望哥哥嫂嫂罢。”都送下楼来。
出的门外,妇人便道:“叔叔是必上心搬来家里住,若是不搬来,俺两口儿也吃别人笑话。亲兄弟难比别人,与我们争口气,也是好处。”
武松道:“既是嫂嫂厚意,今晚有行李便取来。”妇人道:“奴这里等候哩!”
“二人在楼上一递一句的说”,这一段甚是有趣。潘金莲步步近逼,循循善诱,武松毫不知情,老实作答。一个包藏色心,一个胸怀坦荡。一个没话找话说,一个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讲一个字。
潘金莲最长的一句讲了50多个字,看似体贴,实则暗藏春意。而武松只用了“深谢嫂嫂”4个字作答,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尽显尊敬与坦率。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都有“武大叫妇人坐了主位,武松对席,武大打横
”这一句,印象非常深刻。那时,我还在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文艺批评课堂上提到这一段,老师搬出了金圣叹的评语。金圣叹说:“这一个坐法,就可以见出,武大混沌,武二性直,妇人心邪。”
怎么说呢?
大郎武植生性柔弱,号称“三寸丁谷树皮”,遇事退让,从不与人争。白娶了潘金莲之后,金莲多次与张大户在房中幽会,武大郎即便撞破,也不多说,因为潘金莲本来就是他的,他能说什么呢?
武松来家,按理说应该是潘金莲下厨做饭,武植陪弟弟聊天。结果,武植喊潘金莲下楼时,潘金莲破口大骂,恰如一个泼妇。而且,潘金莲直接安排武植去请王婆来做饭,可见潘金莲不仅强势,而且还很有主张。比如武植典房子的事情,就是潘金莲要他卖了自己的首饰换了十几两银子办好的。潘金莲的强势,也正好从侧面展现了武植的懦弱与顺从。
武松是英雄人物,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潘金莲给他夹菜,他也“只把做亲嫂嫂相待”,并不介意。在他心中,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没想到“这妇人一片引人心”。用现在的话来说,武松就是一个直男,榆木疙瘩,不会来事,更不懂事。“那妇人陪武松吃了几杯酒,一双眼只看着武松的身上。武松吃他看不过,只得倒低了头。”由此可见,武松是真男人,真君子,真英雄。
潘金莲使女出身,生得漂亮,先是被张大户收了房,后面又嫁给了武植。说是嫁,实际上跟卖也差不多,只是武植没有出钱,反而倒赚了一笔。
张大户年老,武植身形矮小,肯定满足不了潘金莲。潘金莲报怨大户:“普天世界断生了男子,何故将我嫁与这样个货!每日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只是一味酗酒,着紧处却是锥钯也不动。奴端的悄世里悔气,却嫁了他!是好苦也!”
所以,当潘金莲见到武松时,确实难免春心荡漾,叔叔长,叔叔短,勾长撩短,叫个不停。若武松不是真英雄,可能就上了嫂子的道了。
当今世道,依然是武大郎居多,武松甚少。息事宁人的多,和稀泥的多,敢于维护尊严的少,敢于维护正义的更少。也正是因为如此,武松这一类人就更显得可爱可敬。
西门庆之辈倒是不少,比如唐山烧烤店打女性的9个人,每一个都是现实版的西门庆。只可惜,武大郎还是当年的武大郎,西门庆还是当年的西门庆,武松这样的英雄却越来越少了。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这是毫无疑问的。包括武大郎,又何曾不想做一个英雄呢?难道他喜欢见人就磕头,遇事就退缩吗?然而,迫于现实与无奈,武大郎只能成为武大郎,而不可能成为武二郎。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任劳任怨,借酒浇愁,实际上也是一种攻于算计的利己主义。怕扛事,怕老婆,不过是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罢了。
如此说来,这世上有几人不是武大郎呢?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崇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蝇营狗苟,贪图便宜,寡廉鲜耻之辈越来越多了。真正的刺头,真正不怕事的人,真真越来越少了。(年6月12日)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