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俗的道德观念里,善良往往和无辜联系在一起。
无辜的人是弱者,弱者会被人给予同情,自然而然地就往“好人”“善良”上联想。
林冲是个无辜者,相较于高俅父子,他是弱者。
因此,不少读者在看到林冲被高俅迫害时,会心生怜悯,这样一个良善的好人,却落得家破人亡、伶仃一人,中风后在青灯古佛旁黯然去世……
林冲不似鲁智深,有佛心;不似武松,有佛缘。世俗心催促着他的肉体回归朝廷,作者施耐庵偏偏不让他如愿。
除开武艺高强,林冲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就是一个普通平凡人的写照,懂得趋利避害,没有行侠仗义,原本是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随着迫害的加深,他的道德也在滑坡。
林冲一出场,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尊敬领导、维护领导形象的好同志。
可是人生遭逢打击,家中横生变故,幸福生活毁灭,经历了世道人心黑暗、歹毒后,林冲越发地会选择为自己考虑,逐渐变成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野猪林里,鲁智深救下林冲性命,千里护送,至沧州地界。
鲁智深刚一转身离开,“老实人”林冲就告诉董超、薛霸,救自己的大师是东京大相国寺的鲁智深,一棵柳树,他连根都拔将出来。
董超、薛霸,一路都想打听鲁智深的底细,鲁智深嘴上严实,吓唬两个公人不敢再问。
偏偏林冲交代出来了,目的也很简单,为了进一步吓唬董超、薛霸,让这两个公人更加不敢再加害自己。
而鲁智深则断了“监寺”“都寺”的念想,放弃了“菜头”逍遥自在的生活,再次江湖逃亡。
因此,《水浒传》头号粉丝、弹幕大神金圣叹在读到这一段时,说,林冲最“毒”!
经过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事件后,林冲和他脚下的“碎琼乱玉”一般,越发地冰冷了。
在柴进的介绍下,林冲去投梁山泊入伙。
一开始,梁山的寨主王伦并不愿收留林冲。他特意刁难,要林冲下山纳一个“投名状”来,想让林冲知难而退。
所谓“投名状”就是要林冲下山杀一个人,将头献纳,以证明落草的决心。
此时的林冲已经走投无路,心中一万匹cnm在狂奔,但是为了活命,只得忍耐。这也为日后的“火并王伦”埋下了伏笔。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观众十分憎恨王伦,因为他百般刁难林冲,居然叫林冲这样善良的人,去山下杀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的过路人。
在电视剧中,编剧甚至设置了这样的情节:林冲下山来,遇到一个过路的老太太和二十来岁的儿子,他们哭得令人心碎,林冲实在是不忍心下手,就把他们放走了。头一天没有得到“投名状”,反而遭到王伦的奚落。
照此,电视剧中的林冲,此时应该是善良的,是有恻隐之心的。然而,这一段是在《水浒传》原著中找不到的,是电视剧编剧硬加上去的,其实并不符合逻辑。
须知,王伦一伙,干的就是杀人越货、谋财害命的勾当,林冲想要入伙,岂会不知要干这些事,今天不干,日后还得干,不干自己和兄弟们吃啥;再者,眼下自身性命难保,急于求生,才更符合林冲的处境;最后,梁山这伙强盗远近闻名,老太太怎么敢带着儿子单独上路。
因此《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做了更切合实际的安排:
当王伦叫林冲去杀一个路人时,林冲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或是电视剧中拍的那副十分为难的表情。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路过。”
就是这么一句冷冰冰的话。可见,此时经历过诸多变故的林冲,心里早已没有对滥杀陌生人的负罪感。他认为,杀一个无辜的人不是难事,难的是没人从这经过,前来送死。
王伦理解林冲的这种担忧,如果没人路过,也不能全怪林教头心不诚啊,于是,就给了三天的期限。
次日,林冲早早起来,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梁山这伙强盗名声太大,林冲从早等到晚上,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书中写道,林冲此时“闷闷不已”。
没杀到人,林冲此时已是“闷闷不已”,足见他的心性和在书中刚出场时,已完全不一样。
名著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此,人物是会因时因事而变的。
又次日,林冲和小喽啰吃了早饭,拿了刀,下山来。两个在林里潜伏,一个上午不见一个客人过往。埋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摸有三百余人,结伴而行,林冲不敢动手,看他们过去。又等到晚上,不见一个客人经过。
林冲对小喽啰说:“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何以是好?”
此时的林冲已经抱怨自己倒霉了。和昨天不同的是,作者安排了一伙客人结伴而行,因为人多,林冲又不敢动手了。客人都走完了,他还在继续等,只为等一个孤单的客人,才下手,可见他的胆气还欠不足。
到了又又次日,还是没人,等到天黑了,来了一个人,挑着担子,一见林冲跳将出来,扔下担子就跑。林冲没有追上,直道自己命苦。这时候青面兽杨志出现了,正是来讨方才的担子。
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二人一番恶斗。
“天赐其便”,把林冲急于杀个路人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孤单客人”终于出现。
林冲、杨志打斗不分胜败,二人都被王伦叫上了山。
林冲这三天的表现,着实没有表现出善良、恻隐之心,反倒是一心在求怎么杀一个无辜的孤单客人。
第一天没人,郁闷;第二天有一大群人,晦气;第三天遇到一个人却跑了,命苦;又遇到一个人时,心中欢喜不已。
在梁山稍作歇息的杨志不愿入伙,下山了。一心想要入伙的林冲,虽然没有献出“投名状”,但是王伦依然收留了他,让他坐了第四把交椅。
后面的剧情大家也都熟悉,晁盖一伙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吴用见林冲第一眼,就发现了这是个可以利用的“二五仔”,于是计划道:“早间看林冲看王伦答应兄长模样,他自便有些不平之气;频频把眼瞅这王伦,心内自已踌躇。我看这人倒有顾盼之心,只是不得已。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
在吴用的拱火,晁盖、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等武力配合下,林冲手刃了曾经收留自己的恩人——王伦。
“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林冲用叫骂、怒斥宣泄着内心的愤恨。王伦濒死之际,应该十分后悔,当初为何要留下林冲……
为了有个更好的明天,林冲选择了“恩将仇报”。
之后,宋江上山,林冲主动地站到了宋江一边。他人狠话不多,似一具冰冷的战争机器。他自诩的那句“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早已被黑暗的现实撕扯得粉碎,在乱世的夹缝中求生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变成他唯一的处世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