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歌》里的这句歌词就是大多数人对梁山好汉这一群体的印象。
但不同年龄段的人读《水浒传》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儿时多半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的这部名著,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其中那些好汉们仗义出手的侠气,把酒言欢的豪气,然而成年之后重读原著,才发现梁山好汉这个团体似乎也没那么好,甚至其中不乏各种草菅人命之辈,即便是成了结义兄弟的一百单八将,也并不像表面那般和谐。
比如菊花大会上,众好汉就“是否招安”一事产生了分歧,一度闹得不愉快,心不齐,自然难成大事,后来梁山好汉们的结局不太好,也是合情合理的。
(梁山好汉剧照)
梁山好汉的结局并不冤,但原著中的另一位好汉却死得很冤,但那个角色在金庸的故事中却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身份,还被赋予了一身神功。
一、站在梁山对立面的好汉
《水浒传》中,谈及“好汉”二字,读者总是会下意识地想到梁山好汉,甚至直接把“好汉”等同于“梁山好汉”,毕竟水泊梁山这个组织就是书中的主角团体,其中前七十回的故事主要讲的就是各路好好集结的过程,后五十回则是说他们东征西讨的故事。
但在那个人吃人的世界观里,即便是被赋予“主角”身份的梁山好汉们,其实也没显得多正派,说白了,那是个强者为尊的世界,书中如他们一样的义军组织还有好几个,既然梁山那帮人能被称为好汉,那诸如田虎、王庆、方腊等势力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好汉。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区别,梁山是投靠了朝廷,而余下的三大寇则都有自立的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期的梁山几乎已经成了官军,田虎、王庆、方腊势力反倒更适合被称为好汉,而本文要提到的那位好汉就来自王庆阵营,那人便是“金剑先生”李助。
(卢俊义剧照)
说来这角色还算是原著中最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唯一一个被改过名字的好汉,简版《水浒传》中,其名为李杰,然而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中,他却被更名为李助。
当然,名字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这人的实力超群,甚至放眼整个梁山,也几乎只有一个公孙胜是他的对手,就连武力值达到巅峰的卢俊义也在他手中吃过亏。
比如这段描述就很直观:“卢俊义、杨雄、石秀杀入中军,正撞着方翰,被卢俊义一枪戳死,杀散中军羽翼军兵,径来捉王庆,却遇了金剑先生李助。那李助有剑术,一把剑如掣电般舞将来。卢俊义正在抵挡不住。”
那卢俊义是梁山武将一把手,五虎将尚且实力不如他,而李助却能够将他压制住,可见实力有多强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强者,却以莫名其妙的方式退场。
二、冤死之人
李助是怎么死的?
和绝大多数被敌军俘虏的人一样,斩首,原著第一百一十回中,就提到了他的悲惨结局:“陈瓘令监中取出段氏、李助及一行叛逆从贼,判了斩字,推出南丰市曹处斩。将首级各门枭示讫。”
连卢俊义都挡不住的李助,如何会被抓?很简单,梁山不讲道理了,开始玩魔幻的那一套了,武将打不过,那就上法师,公孙胜一出手,李助便招架不住了。
(剑客剧照)
原著是这么说的:“右手下入云龙公孙胜,口中念念有词,喝声道:‘疾!’李助那口剑,托地离了手,落在地上。卢俊义骤马赶上,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李助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卢俊义搞不定的敌人,公孙胜一张嘴就搞定了,其实这里就是典型的剧情杀了,如果后来征方腊的时候有公孙胜在,梁山又何须死这么多人?作者让他退隐,就是因为这角色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剧情的走向,在这部历史小说中,这样的角色就不该存在。
所以李助之死,着实堪称全书最冤。
不过这个角色却在金庸的武侠故事中以另一个身份活跃于武林之中,还成了世人敬仰的武林神话。
三、金庸笔下的传奇角色
金庸的作品中,最出圈的莫过于“射雕三部曲”与《天龙八部》,其中还存在诸多关联,比如段誉是“南帝”段智兴的爷爷。
但说来遗憾,金庸并未写一部《天龙后传》或《射雕前传》将北宋哲宗到南宋宁宗时代的这些故事串联起来。
但金庸却在各部作品中提到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细节,比如《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提到北宋徽宗时期的大内文官黄裳征明教的故事,而《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又提到徽宗时期的明教教主乃方腊。
(独孤求败剧照)
他是这么说的:“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
其实《射雕英雄传》第一回中还提到过,郭啸天的祖先还是梁山好汉中的“赛仁贵”郭盛,如此看来,金庸武侠世界观是嵌套了一部分《水浒传》的世界观的,说得难听点,金老当年是蹭了《水浒传》的知名度。
不过正因为如此,李助这个角色或许就是金庸笔下的一位武林神话,笔者所指即是“剑魔”独孤求败。
根据杨过的推测,独孤求败活跃于《神雕侠侣》故事发生之前的六七十年,这个时代未必准确,但八九不离十,而书中提到过,这人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未尝一败,他正是凭借一套无解的剑法称霸武林,活跃于南宋末年,同时金庸又融合了《水浒传》的世界观,这人还能是谁?除了金剑先生李助,别无他人。
(杨过剧照)
杨过在修炼了独孤求败的玄铁剑法之后,武功得到巨幅提升,只可惜他没能直接得剑魔亲传,没能拜其为师,这事令他无比遗憾。
别说《水浒传》中的高手在金庸武侠世界观里实力不行,后来的丐帮长老还用过鲁智深创出的“疯魔杖法”,足见《水浒传》中的好汉在金庸武侠世界观里反倒有光环加持,那李助自然也是比他在《水浒传》中更强了几分。
金庸若是以李助为原型创作的“剑魔”独孤求败,那便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