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不在江湖,但江湖处处是大哥的传说。用这句话来形容《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再合适不过。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老种经略相公从未正式出场,小种经略相公也仅在第3回出场过一次,但这丝毫遮掩不住他们的光芒。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他们始终都是北宋西北边陲绝对意义上的大Boss。
近年来,关于老、小种经略相公的争论甚嚣尘上,这两人到底是谁,究竟是什么关系?今天,小编就为读者诸君仔细捋一捋。
一、解读《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
首先,我们来解读《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
“种”,是姓,音chong,老种、小种,相当于现在的老王、小王。“经略”,是他们的官职,总管一路兵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或军区司令员。“相公”,不是指打麻将牌数不对,而是古时对官员的尊称。
《水浒传》第3回写道,老种经略相公镇守延安府,小种经略相公镇守渭州,他们是父子关系。他们虽然在水浒中戏份极少,但江湖中出处是他们的传说。
《水浒传》中,与老、小种经略相公息息相关的好汉共有5人。其中,梁山好汉3人,江湖好汉2人。
梁山之上,花和尚鲁智深就分别在老、小种经略相公门下担任过提辖官;街头卖艺的病大虫薛永,自称“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铁匠金钱豹子汤隆也说自己父亲“因为打铁上遭际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叙用”。在他们的心中,能与老、小种经略相公扯上关系,是一种荣幸。
江湖之上,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受高俅迫害,“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只有去投奔他;一丈青扈三娘的哥哥飞天虎扈成,最后也是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在他们心中,老、小种经略相公处不仅可以躲灾避难,还可安身立命。
二、老、小种经略是种谔与种师道父子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小种经略就是北宋名将种谔与儿子种师道。
种家三代将门,专为北宋戍边。北宋中后期,种谔父子同为经略,同镇西北,西夏人不敢轻视。
《宋史·种谔传》记载,皇帝“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可见,种谔被皇帝钦点为“经略副使”,可调遣诸将。《种谔传》还说其“就命知延州,疽发背卒”,证明种谔长期镇守延安,最后还因背疾死于任上。《水浒传》中关于“老种经略相公”的描述,与史书中的种谔基本吻合。
种谔之子种师道,是北宋最为倚重的将才,小说中“小种经略”与他也有共同经历。《宋史·种师道传》记载,种师道“累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曾担任过渭州知州。值得注意的是,《宋史·职官志》中对“经略”有过说明,经略安抚使“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这表明,种师道在担任渭州知州期间,很可能还兼任“经略”一职。《水浒传》中关于“小种经略相公”的描述,与史书中的种师道也有相通之处。
既然有这么多正史可以佐证,那么,《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是否就是种谔与种师道父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说法存在一个硬伤。
众所周知的是,《水浒传》的背景年代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水浒原著第82回宋江接受朝廷招安,诏书上写明是“宣和四年春二月”,也就是公元年前后,但种谔早在年就已去世,不可能出现在三十多年后梁山好汉们活跃的宣和年间。
正因为存在这种硬伤,老、小种经略虽然与正史中种谔、种师道的经历相似,但这种说法还是让人疑窦丛生,值得商榷。
三、老、小种经略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小种经略就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
种师道征西夏、平辽国、战金兵,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加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其官职已远超“经略”,职务、声望均达到了种氏家族顶峰。《宋史·种师道传》中更是明确记载:“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可见,种师道德高望重,天下人都尊称他为“老种”。这种称呼,与《水浒传》中的“老种经略”可谓不谋而合。
种师道之弟种师中,也是北宋末年一代名将。金兵围太原,种师中率部驰援,他孤军深入,于数倍之敌战于太原城外,最终寡不敌众,以身殉国。
那么,《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就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的说法,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这种说法也存在无法解释的问题。首先,《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是父子关系,而种师道与种师中是兄弟关系,明显不符。《宋史》称种师道为“老种”,但他是否还有一个“经略儿子”,已无从考证,史书中也没有记载。
第二,种师中并没有镇守过渭州。据《宋史·种师中传》记载,种师中“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他担任过多地市长,就是没有如《水浒传》所描写的那样镇守渭州。因此,老、小种经略是种师道与种师中兄弟的说法,也存在推敲之处。
正如《亮剑》作者都粱所说:“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不是单纯的王近山将军,而是反抗阶级压迫、不怕流血牺牲、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群人。”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水浒传》中的“老、小种经略相公”,不是单一的种谔与种师道,或者种师道与种师中,而是融合了整个种氏家族的形象与精神而塑造出的小说人物。
北宋年间,种家一门忠烈,将星璀璨,镇守西北边陲一百多年,西夏人闻风丧胆。《宋史》之所以将种氏家族一门三代七人(种世衡,子古、谔、谊,孙朴、师道、师中)同列一传,表示的不仅是对种氏家族为国为民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传承爱国精神的由衷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