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造反是为了苍生吗读水浒有感

截止到六月八号,《水浒传》算是粗浅地读完了,开始读这本书是在四月五号,到今天刚好两个月,这不禁让我想到前段时间读的红楼,那时自己花了三个多月读完,相比红楼,读水浒的时间算短的,读完水浒,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自己读水浒没有读红楼那么认真。这不是谦虚的话,是事实,大家从我记的笔记都很短,且没有一篇长篇的读书笔记就可以看出,而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相对于红楼,自己对水浒的兴趣没有那么高,这可能和它记录的是打打杀杀的人和事有关,也可能和自己刚读完红楼余味未散有关,甚至可能和它不是曹氏所写的有关,反正自己虽然在它身上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但相比红楼,自己确实没那么用心用情。

二是,这本书和红楼一样,都有梦境,颇具神话色彩。在红楼里,不管是贾宝玉、林黛玉还是王熙凤,都曾经梦到过警幻仙姑,并且由此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在水浒里,至少有两处也写到了梦境,且都和宋江有关,且举一处为例,在四十二回,宋江在神厨中睡着,九天玄女出现在宋江的梦境里,九天玄女见到宋江便说:“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宋江回道:“愿受天言,臣不敢轻泄于世人。”九天玄女旨道:“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这与红楼梦境相似,具有神话色彩,个人感觉这样写多为宋江替天行道作掩护,授合理性。

三是,水浒和红楼还有一处相同的是,他们都有所谓的榜单。红楼里有金陵十二钗,据说原书后面还有情榜等等,而在水浒里,如宋江自己说:“忠义堂上,是我权居尊位,第二位军师吴学究,第三位法师公孙胜,第四位花荣,第五位秦明,第六位吕方,第七位郭盛。左军寨内,第一位林冲,第二位刘唐。”水浒里很喜欢排位,这种所谓的排位英雄榜,在书的后面,也就是一百单八将集齐之后的排位中更是明显,甚至从第一人宋江列排起,一直到第一百零八人,颇费笔墨。

四是,水浒英雄的“上山模式”太过单一。水浒中的英雄,在投奔梁山前的“行为轨迹”基本上是这样的:先是为人出头打抱不平,然后被官府捉拿走投无路,最后被逼上梁山。这个套路在宋江、林冲等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如果说有一两人是这样的模式可以理解,但通篇一百单八将中大都是这样的模式,就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单调了,并且这种“单调”还体现在“两英雄不打不相识”后的话语——“久闻大名”上,比如武松曾说:“我虽不认得(宋江),(但)江湖上久闻宋江是个及时雨,且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此后,宋江每次遇见一个好汉,对方都会说些“久闻大名”之类的话,然后给宋江跪拜,这几乎形成了一个套路,一两次尚可,多了就让人难免生疑:宋江这么出名吗?

五是,我对水浒的主要人物宋江喜欢不起来。宋江是水浒毫无疑问的主角,但是对于他的种种想法和做法,我却不能完全认同,比如在说明众英雄为什么聚集梁山的原因时,书中记述了多处,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也就是宋江所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也就是说,他时刻等着招安,但是从后面的内容看,即便已经招安,梁山兄弟甚至包括宋江自己最后也都搭上了性命,不禁让人喟叹。

所以,我在读水浒时,一直觉得宋江的忠是愚忠,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那样:“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受鲁迅先生这句话的启发,让我忽然想到:梁山泊悬挂的“替天行道”旗,其中的“天”,是“苍天”,还是“天子”呢?或许都有,或许更偏后者,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它决定了宋江为什么要造反,也决定了连同我的五点思考在内的很多问题,但如果问我的意见,那么,我同意鲁迅先生,即宋江的造反是为了天子,而不一定为了苍生,或许宋江主观上并不想这样,但受历史的局限,他很难跳得出来。

记于年6月8日五月初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