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兴趣学习听读毕飞宇小说课读后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znlvye.com/bybl/244.html

今天是我市教师“一体化阅读”培训第一天,对这种符合老师兴趣要求的学习很感兴趣(教师自由报名,不做硬性要求,有兴趣者加入),把每天的感悟发到此处作为备存。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了好莱坞电影,如果不是内地电影成功圈了一波粉,恐怕现在的电影院里,最受欢迎的还是“好莱坞”。还记得初次接触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时候,视觉冲击非常大,感慨出人预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桥段,是那么的吸引人,出了影院脑子稍微清凉,蓦然记起,我们的文人蒲松龄小说中早有过类似的描写手法!

图片选自网络

所谓的电影就是讲一个故事给观众看,好的叙述方式就是赢得观众共鸣的手段,我们的古代,没有声光电结合技术,一个好的作家,只能通过自己的笔,写成故事传给大家读,并在读中品味,在听中再造想象,如此,文学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电影中,好的故事应该有安排地透露信息,时断时续一点点的累积,才能够保持和控制观众的注意力,才能够产生悬念,你看那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是不是如此?

图片选自网络

其实,这就叫做限制性叙述,电影中只把某个信息片段通过角色或是其他视角,隐隐透露给观众,注意,是“隐隐”,小说中我们称之为“伏笔”,貌似闲笔或是无意透露,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浅浅印象,又来一个提示,再有一个强调,慢慢地观众的心理就完全融合在剧情中,随角色共舞了,米国人自认为自己的电影创作文化很先进,可是他们却很少有人知道,几百年前,远在神秘的东方,那个有点瘦弱的老头蒲松龄,已经熟练运用这种所谓的限制性叙述,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构想之幻”,充分发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图片选自网络

这种写法,在我的理解之中,大概就是毕飞宇先生所说的“空”,而在小说《促织》开头的交代,是毕先生所说的“色”,实际上就是电影叙事情节中的“累积”阶段,蒲老先生作此大背景开篇,隐隐造成了一种不安感觉,就那么一小丢丢的信息披露,稳稳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的思路顺到作者的创作线索中,随小视角“成名”展开,信息一点点出现在读者视野中,在一种忐忑的情境中,酿成“爆发”——蟋蟀斗鸡成功,随之进入“平复”阶段“裘马过世家焉”。

图片选自网络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有些狭隘的民族自豪感——外国人为之欣喜若狂的所谓发明和创新,大都能在我们先人的成果中寻出滥觞!文学也不能例外,诚如毕飞宇先生谈及的《红楼梦》,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游记》《水浒传》,甚至推到之前的《南华经》都能给世人以眼前一亮之感,“色——空——色”之说也好,“累积——爆发——平复”也好,实际上就是柳泉居士用得烂熟的笔法,读过《聊斋志异》的读者,熟悉了作者的叙事特点,再看其他文学或是国外文学作品,就没有多大的阅读障碍。

谈到这里,由衷感谢我们蒲松龄先生的作品,由衷感谢毕飞宇先生的灵性解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