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名著

今天楼楼继续为大家整理一生必读的经典,涵盖了军事、文学、哲学、历史等不同领域,它们均为名家推荐的必读著作,都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作。点击收藏不迷路,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年间所发生的1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年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施耐庵《水浒传》

读后感

看完《水浒传》,里面一百零八好汉中,有一个人叫李逵,人称黑旋风,马马虎虎看他像没有心计,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李逵,原来是江州监狱的一个看守员,他贪洒嗜赌,因此,在队列里格格不入,当他的职业生涯遇到困惑,及时雨宋江来江州服刑。宋江来到这里便像虎落平阳,眼里在官场上连个小喽罗都做不了,于是,见到李逵,出手就是十两银子。

  其实,这十两银子大有讲究,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戴监狱长吃黑犯人送例钱免一些皮肉苦。别人送例钱最多不过五两,宋江这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慌忙出门,必是去赌,若是输了时,哪讨这十两银子还兄长。由此可见,即便是上司加兄弟戴宗,也认为李逵信誉不值十两银子,人品可疑,你看,李逵在官场还有啥混头,官场上不通,就闻江湖,因此,李逵一定要与宋江结盟,绑定大哥找快活。

  梁山的规则就是与监狱不同。李逵很是快活了一阵子,李逵因无限忠于大哥,在梁山溶解度座第二十二们,史进、雷横、阮小二等统统排在李逵之后,连老上司戴宗也才排名第二十位,因此,李逵再也不会为十两银子的财债犯愁了。

  李逵生平仅贪酒和赌,还嗜杀成性,生割黄文炳,屠杀三娘父兄,见人便砍,杀人一个不留,他要的这等快活,也是体制内小牢头不可享用的,于是,我终于明白李逵为何铁了心要跟宋江,反对招字,他要寻自己的快活,他也知道,只有梁山这等组织可以提供这种超边界的快活,如果还不明白,看李逵杀三娘父兄,宋江如何处置就更明白了,宋江只说了句:“这厮违了我的军令,本合斩首,且把杀父兄龙祝彪的功劳折过了,下一次违令,定行不饶。”

  我发现,只要忠诚,没有边界,几乎是所有组织的毛病。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读《曾国藩家书》,回望历史,立足自身,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更能在无限延伸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国。

司汤达《红与黑》

《红与黑》读后感

闻名遐迩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诞生于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笔下,也是司汤达的代表作。趁着假期,我专门找了这本小说来读。它的好我是早有耳闻的,读完后对它的好更是深有体会。其中巧妙细腻的人物描写和扣人心弦的小说情节,令我惊叹不已,久久不肯放下书本。《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老木匠索雷尔的儿子,他天生俊美又聪颖不凡,凭着超常的记忆力年纪轻轻就能用拉丁文完整背出《圣经》来。但因不像其兄那样四肢发达适合干木材场的重活而酷爱读书,于连从小常常受到父亲的恶言恶语和拳脚对待。后来当地市长发现于连的拉丁文背诵才能,将于连请到了自己家里当家庭教师教育自己的三个孩子。就在这段时日里,于连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过着逍遥得意的生活。后遭人告发使得事情败露,于连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在神学院,于连又与神学院院长有了一段不浅的交情。经神学院院长举荐,于连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谨言慎行而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侯爵知道后虽气愤不已,但因为痛爱女儿最终还是给了于连一个军职头衔并准备为准女婿的前途铺路。但在教会的策划下,与于连曾有私情的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于连,使于连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于连一时被怒火冲昏头脑,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最终上了断头台。

刚读完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于连可怜的家庭遭遇,他与市长夫人真挚却不为道德允许的感情经历,他在巴黎侯爵家当身份卑微的秘书得到侯爵的赏识后又与侯爵之女有了私情……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只因其中可玩味之处实在太多。作者用其卓越的写作能力将于连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便是于连与侯爵之女发生私情的那段。两人之间并不是对上眼就一见钟情,也不是那种日久生情之后许下海誓山盟的普通桥段。之所以说不普通,原因都在侯爵之女身上。侯爵之女出身世家,聪明伶俐,有学识,生得也美丽动人,但却有一副傲娇的性子。金钱,身世,美貌,她都不缺。她只想要一段传奇的恋爱,与一个伟大的人物相恋。一开始爱上于连,她是觉得于连高傲不羁,头脑里有其他贵族青年没有的真知灼见,后来发现于连性格中有软弱的部分便抛弃了他。当于连又表现出男子的气概和胆识时,她又一次改变了想法,认为于连将来定是个大人物,配得上与自己相恋。此类情节在书中多次出现,侯爵之女前后改变自己内心对于连的感情有六次之多!让我不禁感叹此人物傲娇性子的难以琢磨,也佩服作者的高超的写作能力。侯爵之女每次变心每个阶段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都细腻生动得恰到好处,给了我极高的精神艺术享受。

结尾主人公由于教会的迫害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市长夫人也因伤心过度而在于连死后三天去世。结尾这一笔极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主人公于连怀有雄心壮志,想要闯出一番事业,做个像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了他层层阻挠,即便他历尽艰难能够机智化解最终也还是逃不过教会的迫害。司汤达正是借主人公于连来抒发了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拜,他写下《红与黑》中于连的故事正是为了揭露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和当时教会的黑暗。凭借着构思巧妙的跌宕情节和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以及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对当时现实的反映功能,《红与黑》不失为一个经典文学代表,它定能在世界经典名著之林中屹立不倒。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自从看了电视剧《新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往期集采回顾一生必读的名著①未来的你,一定佩服现在爱读书的自己!终极虐文全在这了,快来拿走。不谢!#书荒焦虑求推荐#

大家还想看什么书记得告诉楼楼,整理之后方便大家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