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懂外文,却翻译了170部外国作品,开

北京看痤疮的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外国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之先河,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兴旺,功不可没。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风行大江南北,深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不仅扭转了当时国人的小说观,提高了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同时对国人的陈旧观念和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林译作品倡导的全新价值观念严重冲击了当时传统陈腐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对爱情婚姻观的冲击

在封建宗法制的高压下,中国的传统婚姻就是包办制婚姻,而自由恋爱式的爱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扼杀。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却展现了作者倡导新价值观的勇气。书中的爱情婚姻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和中国传统的以宗族制为基础的包办婚姻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作品讴歌了纯洁的爱情,批判了为维护家族荣誉而粗暴干涉两人爱情的男主角的父亲。有人将其与《红楼梦》相比较,但它实际传递的爱情婚姻观迈进了一大步。后者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上,而前者的男主角爱上的是一个风尘女子,最终女主角的为爱牺牲反衬了对粗暴干涉爱情的家族制的反抗。自此,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冲击中国传统的宗法制。有人认为该作品揭开了传统价值观念变革的序幕,唤起国民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由的意识。

(二)对男女平等观的冲击

男女平等一直以来为中国传统的男权社会所抛弃,而不少林译作品如《红礁画桨录》却传递了男女平等观念。林纾甚至在晚清的封建社会里开始论及女权主义的一些内容“故欲倡女权,必讲女学,凡有学之女,必能核计终身之利害……而绝女学不讲,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者,则非畏庐之夙心矣”。

(三)对封建秩序的冲击

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向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亟需新的价值尺度、伦理观念、处世原则和社会理想作为变革古旧的中国的参照。林纾翻译的小说,自觉适应了古老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历史的发展及时提供了精神食粮,及时满足了历史的需求,为变法维新的时代先驱,提供了一幅与传统中国社会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图景,从人物系列、故事情节,到小说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思想,以及社会制度、文化氛围,都与中国既有的一切,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显示出变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合理性与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林译小说中浸透着的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意识,给当时有血性的中国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武器与感情力量。《黑奴吁天录》出版以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一位被林译小说打动心灵的读者,声泪俱下地写道“我读《黑奴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己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我愿书场、茶肆演小说以谋生者,以奉此《吁天录》,竭其平生之长,以描绘其酸楚之情状、残酷之手段,以唤醒我国国民”。

二、对文学创作环境的影响

林译小说不仅对封建价值观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学观念的革新

闭塞的国人向来视西方文学并无可观,苏曼殊曾坦言,“吾祖国之政治法律,虽多不如人,至于文学和理想,吾雅不欲以彼族加吾华胄也”。这种自我优越感的旧观念在林纾和其他译者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后得到了改观。“自先生介输名著无数,而后人始识欧美作家司葛特,狄更斯,……自先生称司葛特,狄更斯之文,不下于太史公,然后乃知西方之有文学”。此外,林译作品还改变了国人轻视小说的文学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士大夫们视小说为下里巴人的作品,完全登不上文学的大雅之堂。而林在译介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左,马,班,韩能写庄容不能描蠢状,迭更司盖于此四子外,别开生面矣”。凭借雅致的古文,林译小说开始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从而促使小说从文学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

林译小说的贡献不仅在于传播了西方现代话语和现代思想,更在于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魅力和作用,提高了中国近代小说的社会地位与文学地位。林译小说的问世,开拓了国人的文学视野,改变了轻视小说的传统文学观念。林纾翻译的小说与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理论相呼应,促进了清末明初近代小说翻译及创作的繁荣。林译小说丰富的题材、主题及其所体现的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和爱情自由的进步思潮,反对种族歧视、欺凌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中国近代文学主题的影响也很大。

林译小说还激发了一代读者探索了解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兴趣,对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钱钟书和冰心等许多近现代作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吸引中国的知识阶层更多的接触外国文学名著,了解真正的西方文学及文化。钱钟书就是因读了林译小说而产生了学习西方文学的兴趣:“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周作人也表示,正是林译“引我到西洋文学里去了”,“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林译小说对近现代作家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改变他们关于小说地位的看法,更直接激发了他们对阅读西方小说的兴趣以及翻译西方小说的热情。

(二)文学成分的丰富

(1)文体的扩展

章回体小说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直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主要文体特征,林纾小说则开创了新的文体模式。《黑奴吁天录》最初在杂志上刊登发表时,每个章节下面都列了小标题以概括该节的大意去迎合中国读者习惯,和传统的章回体小说还较为相似。而林纾在单行本发行时则省略了这些内容,表明了他摒弃传统文体的决心。此外,林译小说还开创了与传统小说融合的新模式。例如国人创作编辑笑话的传统由来已久,往往冠之以“轩渠”、“拊掌”之名,但它们从未与小说有任何关联,然而林纾译作《海外轩渠录》的书名明显借用了宋朝吕居仁《轩渠录》之名,《拊掌录》则与宋朝邢居实《拊掌录》同名。由此可知,林纾在翻译西方小说的过程中,已经充分意识到西方笑话,长篇累牍,而且能以小说的形式出现,这无疑为中国小说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2)叙事模式的创新

此外,林译小说还开创了崭新的叙事模式,这首先体现在叙事视角上。中国传统小说多采用全能视角,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曾说“‘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而林纾的译作《块肉余生述》则全部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们意识到该人称叙事更令人信服,如身临其境,随后的中国作家都开始使用该视角进行小说创作。

(3)叙事顺序的革新

其次在叙事顺序上,林译小说改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在《歇洛克奇案开场》序言中,林纾评介道:“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驿其后,而书中故为停顿蓄积,待结穴处,始一一点清其发觉之故,令读者恍然。”这种在侦探小说中常用的倒叙模式以其悬念重生,扣人心弦的效果令清末的小说家们趋之若鹜,争相模仿。据统计在清末四大著名小说杂志中,使用倒叙模式的小说有51篇,由此可见林译作品的贡献。

(三)文学理论的突破

在译作的序跋中,林纾把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家做了对比研究,为近现代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林曾把《红楼梦》与《孝女耐儿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做了一番比较,“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著色繁丽,……终竞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这些评论显然抓住了迭氏小说的部分精髓,突出了其借鉴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林纾进一步对所译小说作了“外外”比较。虽说他自身不懂外文,但他却能分辨出不同作家文体上的细微差别,可谓一大亮点。在《冰雪因缘》序中,他对几位小说家之行文作了一番比较“英文之高者曰司各德,法文之高者曰仲马,吾则皆译之矣。然司氏之文绵递,仲氏之文疏阔,读后无复余味。独迭更司先生临文如善弈之著子,闲闲一置,殆千旋万绕,一至旧著之地,则此着实先敌人,盖于未胚胎之前已伏线矣”。这些生动的评述,可算是击中肯綮之论,体现了林纾的睿敏之识。虽说这番比较不能算作有系统,但这毕竟是从一个较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外小说及作家,确立了引进外国小说的价值,并藉以纠正国人对传统小说的盲目自信和对外国小说的片面看法。

三、结语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打开了中国文人与读者的眼界,革新了迂腐传统的价值观念,纠正了人们对文学的片面看法,激发了许多文人和读者对西方文学的兴味,在推进中国的文化的现代性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宗刚..对林译小说风靡一时的再解读[J].东岳论坛,25(6),-.

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A].撒克逊劫后英雄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

林纾..孝女耐儿传·序[A].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列..翻译与性别:论林纾的女性观[J].社会科学家,3(2),-.

薛绥之..林纾研究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树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