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名著,除了相声演员会说是《西游戏》、《三国杀》、《海贼王》和《红楼梦》之外,大概很少有人说不上他的真名吧?当然,就算有白字先生把水浒读成水许也依然不影响四大名著的传播。可是,我要说,你读的《水浒传》很有可能不是施耐庵的原著,你会怎么想呢?
一、水浒传的版本居然这么多
现在普遍认为,水浒传目前刊印的共有四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一百回本(“容与堂本”、“天都外臣本”、“四知馆本”),内容是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
第二个版本是明代袁无涯刊本《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郁郁堂本”、“袁无涯本”),内容是在一百回本基础上再增加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
第三个版本是一百二十回本(“梅氏藏本”),一本被称为“古本水浒传”,也称“梅氏藏本水浒传”,该本前七十回与金圣叹贯华堂本一致,同样有卢俊义的恶梦。但后五十回与其他版本截然不同,并没有招安的情节。目前关于与此版本后五十回的真伪及该版本本身的价值还有争议。
第四个版本是七十回本(“贯华堂本”),为明末金圣叹评本,又称《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内容由金圣叹进行删改,腰斩一百二十回本(“袁无涯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书第七十一回卢俊义的梦作为结尾,再将第一回作为楔子,共为七十回。
市面上所常见的《水浒》,大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九八年版《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内容是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增加了二十回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
《水浒传》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跟水浒传的成书经过有关。
水浒的成书经过并不是文人直接创作而成,而是先由说书人讲故事,故事在群众之中流传之后被文人整理而后成书。
因为这个原因,不同的说书人有不同的演绎,不同的群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增加不同的情节和内容,所以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
二、为什么要推荐《古本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原本,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了许久也没有定论,因为各方都认为自己考证的有依据,但都拿不出一锤定音的证据。更多的是从行文风格、描写方式、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二这样的分析自娱自乐还可以,要作为定论却万万不能。
我们并非专业研究水浒传的学者,没必要在版本的考证中纠结。在我看来,小说反映的不仅是作者的意思,更是一种读者思想的寄托,在此基础上,现行水浒传的被招安的结局显然不能让人“快意恩仇”,因而推荐大家看看这本《古本水浒传》。
《古本水浒传》即是一九三三年上海中西书局的排印版,这部书前面有梅寄鹤写的序,序中说他如何从江阴梅氏家中得到这不手抄本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的经过,并且说自己将本书与金圣叹批的水浒版本进行了对比,前69回文字全部相同,从七十回之后才有所变化。《古本水浒传》共一百二十回,没有招安和征方腊等情节,前七十回内容与《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完全相同,在后面的五十回里,梁山好汉仍在和朝廷血战。该书得校勘者蒋祖钢在《前言》中言之凿凿地断言:“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得感谢分享为同一人。”“这是我们目前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得长达回得《水浒传》”。
三、古本水浒传中的情节对比
现行水浒传中宋江等人的义军势力逐渐扩大,开始广结天下的英雄好汉,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之后。就开始被朝廷招安。这样的《水浒传》结局,让许多读者不由得伤感万分。但是在《古本水浒传》中就不一样,一句“洒家天生爽直,不省得这般人情,也不会做人情,说走就走,免得麻烦,今日便去。”将梁山好汉的耿直飒爽的姿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本水浒》中的结尾,愿意接受招安的英雄好汉只有人,剩下的鲁智深、武松、公孙胜早在这之前就离开了。同时,在《古本水浒中》没有了生离死别的悲惨的结局,只有兄弟们、英雄们的不同未来,这或许才是施耐庵想要表达的真意吧。
下面是两个版本水浒传的70回之后的回目对比,由此大家就能看出内容的变化吧。
有人说,这个古本水浒传才是施耐庵的真迹,因为单从内容看,《古本水浒传》的后50回,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将后50回与前70回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前后的情节结构连贯吻合,布局前后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一体;没有前者,后者无法成立;没有后者,对前70回中许多情节安排也难以理解准确。前后人物形象特征一致,后50回中的主要人物只要看其言行就可以判断他是谁了,而现在能见到的其他各种版本的续作都达不到这一水平。前后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一致,艺术风格一致,特别是语言的时代特征、地方特征也一致。
今天,我将古版本的水浒传发出来,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下载后对比阅读。因为文章中不能嵌入链接的原因,我将地址以图片的形式插入,需要的人,劳烦自己将以下地址输入浏览器后浏览。
至于哪个版本是施耐庵的真迹,那就请大家阅读后再下定论吧,毕竟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