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少真不知道梁山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下

前文从现实中的梁山泊、存在过的梁山水匪以及宋江等人的活动区域几个方面着手,详细探讨了梁山众匪的真实状况,已经非常能够说明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探讨另一个事实。

第四,洞庭湖起义的影子

如果一一对照,从《水浒传》里能看到很多情节与洞庭湖起义的细节吻合。

第一,《水浒传》里多次提到水战,从很多方面来看,它更像是取材于洞庭湖农民起义。

特别是《水浒传》书中还提到梁山泊适合战船水战,则提供了另一个线索。

洞庭湖真正是“八百里洞庭湖”,周长八九百里,港汊纵横、地形复杂,有山有水,有君山。水寨最多的时候,有七十多座,抵御官军。我们翻遍农民战争史发现,凭借大湖大泽建水寨抵御官军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洞庭湖是惟一的一次。

根据有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水浒传》更像是在借鉴洞庭湖的典故来写,特别是关于洞庭湖的险要地势,与书中梁山泊的描写更是如出一辙。

一边是捕风捉影、夸大其辞的“八百里梁山泊”,一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八百里洞庭湖”,要说两者全无联系,怎么看也不像。

第二,晁盖的奇异之处

纵观一百零八将,会发现晁盖在整本书中显得有些奇怪,与其他人有些格格不入,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衬托宋江的野心和心黑。

晁盖并没有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内,从他的角色和位置来看,和王伦有些相似——等着别人来篡位。但从关于晁盖的诸多描写来看,晁盖本人也是一个豪杰,如托塔天王在江湖上赫赫有名,而且宋江表面上非常尊敬他,在晁盖死后梁山上还有一个他的牌位,又显得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头领。

但为何晁盖有尊崇的地位却英年早逝,而且他还不属于天罡星之一,这样的一个人物对《水浒传》的故事发展有何推动作用,他的存在有何意义,诸多疑问难以找到答案。

但假如对照洞庭湖起义来看,就会发现钟相、杨幺似乎对应着晁盖、宋江,顿时恍然大悟。

钟相牺牲后,起义军推青年农民杨幺为首领,继续坚持战斗。

从这个角度来看,梁山故事就能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第三,水战场面非常相似

在《水浒传》里,提到过几次水上的战斗,这些似乎都参照了另一个战场上的真实案例。

第一次,何涛带公人来阮家三兄弟时,在蓼儿洼里遇到阮小五,阮小五跳水逃走,留下空船。

阮小五放箭来,拿著桦揪,翻筋斗钻下水里去,众人赶来跟前,拿个空。

第二次,高太尉从济州催起军马,水路统军进攻梁山泊,再次留下空船。

看看渐近金沙滩,只见荷花荡里,两只打鱼船,每只船上只有两个人,拍手大笑。头船上刘梦龙便叫放箭乱射,渔人都跳下水底去了。

第三次,高太尉命人造船,用海鳅船作为进攻的主力,遭遇梁山好汉时,又一次留下空船。

丘岳等夺得三只空船,...只见对面发声喊,都弃了船,一齐跳下水里去了。又捉得三只空船。...三个先锋听了,喝教:“放箭!”弓弩响时,对面三只船上众好汉,都翻筋斗跳下水里去了。

显然,这几次战斗中都采用了“空船计”。

其实这个战例,是洞庭湖起义独有的。洞庭湖起义的石排湖大捷。当时朝廷派了金陵建康府的水军一万多人,船只布置在洞庭湖有个地方叫石排湖,然后大部队从上游攻打义军,等到义军失败下来之后,让水军来阻截,结果等了两天没有动静。水军非常着急,忽然看到从上游漂下了几只空船,水军觉得这是义军打败了,为了争功,蜂拥而上,秩序大乱,等到了开阔的地方,义军派出大船,一通剿杀,“一日之间,万人就死。”战斗非常惨烈。这次大战,应该是水战史上的一次非常著名的战例,这个战例核心就是空船,就是“空船计。”

还能从其他很多方面找出相似性作为依据,上述三点则提供了更为明显的证据,假如只是其中一点近似可算作是巧合,可在诸多方面上都非常相符,就不得不认为两者就是同一段历史。

宋江起义大概失败于宣和三年,年,而洞庭起义开始的那年是年,前后相差八年。历史上八年就是一瞬之间,我们可以说宋江起义和洞庭湖起义的民间传说是混在一块儿流传的,很容易相互借鉴。

因此,可以看出,《水浒传》里很多的细节都表露出它是基于洞庭湖起义修改而成的,从而也说明了水浒梁山并不存在。在真正的梁山泊上,并没有出现《水浒传》书中的人物和故事。

也能发现水浒梁山成因的蛛丝马迹。

在小说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元杂剧对水浒故事的最终定型有所贡献,在元杂剧中已经确定了梁山泊的正确位置。如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创作了《黑旋风双献功》,其中就把梁山泊的位置说得非常清楚。

《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宋江上场,念了这么几句:“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乡,北跨青齐兖郓。”

《水浒传》里也有相同的内容,属于直接拿来使用。

总之,在收集整理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施耐庵重新撰写了《水浒传》,他把梁山泊当作了造反根据地,从而《水浒传》成为了“梁山泊故事”的集大成者。

虽然必须承认《水浒传》卓越的文学成就,但小说就是小说,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在那片虚拟的土地上改造了他人的传说故事。

不由让人感叹文字的魔力,只是通过书本上的描写,便无中生有地创造了深入人心的形象,几乎可与科幻中的移植记忆相比。

〈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感谢点赞、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