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水浒传》看上去是一群好汉啸聚山林的著作,实际上却是前后矛盾。甚至前半部和后半部思想主旨截然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宋江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要知道梁山好汉都是受到北宋统治阶级压迫,无奈走上梁山的,那何来的“忠”呢?
在古代“忠”通常说的就是忠君,是对君王的忠诚,前半部是众好汉对皇帝恨之入骨,为什么突然就将忠的思想放在众人身上了呢?那水浒传为何前矛后盾?其实当年朱元璋看完怒批19个字,实际此书只是半部名著!
《水浒传》封面《水浒传》有哪些前矛后盾的地方?
在《水浒传》中其实前后矛盾的地方非常多,我们上面说的聚义厅和忠义堂的转变只是其一。仔细观察的朋友还可以发现,在故事中很多的人物形象,其实也是前后矛盾的。比如鲁智深,鲁智深本来是提辖职务,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按说他是不会做出酒后闹事的事情。不然的话,他早就被辞退了。
鲁智深剧照可是他来到寺庙喝醉之后,却是大发酒疯。甚至在没有喝醉的时候,起夜也是在佛殿后面方便,这个时候鲁智深的形象可谓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跟鲁智深齐名的武松,也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武松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好汉,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不过武松在血溅鸳鸯楼的时候,却连同样处于被压迫阶级的仆人老妇也不放过,跟他侠义的形象再次发生转变。
最为离奇的就要数扈三娘了,扈家庄一门老幼都被李逵给砍了一个精光,哥哥也逃跑了,未婚夫也被砍了,最终却情愿嫁给了王英。而捉扈三娘的却是林冲,林冲上梁山就是因为妻子被高太尉的儿子霸占,所以才惹得一身官司。他这次帮王英捉了扈三娘,不是助纣为虐吗?
扈三娘剧照《水浒传》为何前后矛盾?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什么?施耐庵其实在元朝的时候,做过三年元朝的官,后因不满元朝对中原的统治辞职归隐。
施耐庵剧照在元朝时候中原百姓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一个人的生命只跟一头驴的价值相等。史料记载:“斯时之民,冥冥沈沈,杀之剐之不知痛,犬之马之不知羞。”所以元末的施耐庵就是近代的鲁迅,他们写书的目的就是唤醒人们心中的侠义和武德。
据说当时的人们看到书稿之后大呼:“足以亡元矣!”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元朝走出了历史的舞台,明朝统治了中原地区,这个时候朱元璋看到这部书之后,怒批19个字:“此倡乱之书也。此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
朱元璋剧照施耐庵因此入狱一年,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干预,也使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是一部前矛后盾的著作。因为只有忠义才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而梁山上的人,毕竟职业还是土匪,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一群人,所以在改编后的《水浒传》,梁山好汉的侠义形象,也不再那么的圆满。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其实也只是半部名著。跟《红楼梦》一样,原著出现之后,情节虽然精彩绝伦,但是却因为不合时宜,只能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所以现在的《水浒传》一半是名著一半是改编!
宋江剧照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水浒传之所以会出现前矛后盾的现象,跟当时朱元璋看完怒批19个字,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正是因为《水浒传》在元末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而在明朝的时候,已经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所以被要求改编。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才有幸能够看到这部巨著,而实际上此书只是半部名著!
参考资料:《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