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名著,读什么,如何读,才

说起名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关于这四本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几乎都能说上一个两个的经典情节和故事。近几年,公立学校也好,校外辅导班也好,也都陆陆续续的推出了名著阅读的要求或课程。好多家长从年的寒假开始就问我,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名著?其实新教改也就是部编版语文也对名著有了更多、更细化的要求。而且名著不仅是阅读的学习任务更是小升初、初升高必考的项目,各地的试卷中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名著阅读试题:那么问题来了,当你看到这里时,脑子里会有几个疑问:什么年龄的孩子适合读名著?读什么样的名著?读名著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首先我们看下新教改中对名著的主要要求和变化:1、位置的变化。现在部编版教材通常是将名著导读安排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后面。不像以前名著部分是放在课本的末尾。让内容位置的变化提前是为了让老师、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重视,更重要的是体现编者的考虑。比如八年级上册《昆虫记》放在事物说明文单元后,且本单元有《蝉》是《昆虫记》的节选。七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在第六单元探险话题的后面。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编者既将课文作为引向课外阅读的窗口,希望立足课内得法,课外实践拓展的思想。2、重视“引导”的作用。部编版教材在名著阅读中增设了“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三个环节。这样可以针对名著的不同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更高效的阅读。同时针对学生阅读名著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方法性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名著阅读更具有可行性。我们都知道,哪一本名著的内容都不是一堂课、二堂课可以讲完的,所以自主阅读推荐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力求实现从名著到整个课外阅读的更广阔的延伸。通过这次新教改的情况来看,这些变化都反映出国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了,希望通过这次教材的改革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现在慧精牍给大家分享下上面的几个疑问:一、什么年龄的孩子适合读名著?慧精牍不建议小学中低年级阶段(一到四年级)的同学读名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无法理解和吸收名著中庞博的知识和思想。所以过早让孩子接触名著,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我经常在课上会说:每个孩子都要读二次西游记。其实名著尤其是我国的四大名著,是要进阶去读的。第一次读,是在小时候(四年级以下),这时候给与孩子的名著认知,最好的方式是名著中精彩、有趣的故事,连环画甚至是动画片,培养孩子对名著的兴趣,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观,而且更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第二次读就是跟着专业的的老师读原著了,这时孩子(五年级以上)已经心智成熟,理解力、识字率等条件都比较完备,跟着专业的老师系统的学习,可以把之前的兴趣形成自身的综合素养了。二、读什么样的名著?慧精牍建议读名著一定要读原著、足本。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所有的名著是版本众多,比如《水浒传》原著有70回的、回的、回的,再加上什么青少版、美绘版、导读版。这些版本让人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为什么要读原著、足本,因为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完整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对于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具体、细致,避免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误导了孩子。还有就是名著里有很多是外国名著,那么翻译也就更加五花八门了。不同的翻译者水平也不一样,也决定了翻译后的可读性和原文的表达情况。在这里慧精牍给大家提供选名著的方法:大版——大社——大家。大版就是质量高的版本,有着很多次再版的信息;大社就是大型出版社,因为有实力,所以出版的书籍质量高;大家就是指编写者或翻译者是在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那么他们编辑和翻译的能力在同类同行里面也是比较高的。也许有些家长说,原著大人都看不了,何况孩子。其实是我们太不了解孩子了。慧精牍经过四年的名著教学,发现大部分孩子是可以坚持下来的,并且是带着收获坚持下来的。孩子的专注力往往要比成人更好,因为他们不会受到更多外界的影响。三、读名著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学习和考试方面我就不说了,这个现在各个家长都知道。名著带来的很好处可是不得了!我分享几点主要的:第一名著是打破国籍、语言和文化的,人类文化和文学中的瑰宝。所以名著可以把孩子的对于中国的,世界的,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滋养出来;第二名著对于每个当代中小学生来说有着启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也让其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价值与影响,学习和掌握中外名著的基本方法及要领,增进中小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修养,从而以更高的素养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三名著里面那些不同的人物风貌、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都是文化的堆叠和传承,是孩子们值得去借鉴和学习的。第四名著里面表达的处事做人的道理和教育意义,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最后举例来说说名著给青少年带来的好处: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叫“少不读水浒”。说《水浒传》总是打打杀杀,对青少年有误导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水浒传》还能成为名著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水浒传》各类批注版本中著名的金批本的作者金圣叹,在他儿子十岁时就让其读水浒。难道古人那种封建教育时代里,不怕孩子成为“不良少年”?其实恰恰相反,是因为《水浒传》不是江湖恩怨,不是拉帮结伙,不是打打杀杀。是在告诉我们,人活在世上,不管你出身如何,什么职业,什么背景,安身立命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会的处事课程。我们可以想想,我们这一生在社会上立足,生存,是不是要跟人打交道,而且是最难的?其次这世上最难得是什么?是知人识人,对不对?也就是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因为人是最不稳定的生物。最后人活在世上,哪种人活得最得意?一定是人缘好,朋友多,得人心的人,对不对?所以《水浒传》就是教给我们这样一个学科的书籍。金圣叹那么有智慧的人在古代就读出了《水浒》的真谛,否则他为啥会给自己的孩子推荐呢?所以阅读,读名著,读得不是故事,不是章节,不是字数,而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生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