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温度、生活有态度、认知有深度
《金瓶梅》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文人当中流传的,今天手抄本已经完全失传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金瓶梅》都是刻本,有三个版本:词话本、绣像本和点评本。
《金瓶梅词话》,也叫词话本,或者万历本。之所以叫词话,是因为书里插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它最早的刊刻本出现在明朝万历45年。
《绣像批评金瓶梅》,也叫绣像本、崇祯本,书里有幅绣像插画,还题着刻工的名字,一般认为是崇祯年间出现的版本。
还有一个是张竹坡的点评本,张竹坡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学者,皋鹤堂是他的堂号,他把《金瓶梅》称作“第一奇书”,像金圣叹那样,给这本书做了详细的批注评点,这个版本叫“第一奇书本”,也叫张评本。不过,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是以崇祯本为底本的,所以也可以算是绣像本。
词话本和绣像本的差别,可不仅仅是刻印年代和有没有插画,最关键的是,它们在行文风格、情节内容和主旨上也有高下之分。
一般人最容易发现的是回目上的差别。
其次在行文风格上,绣像本更简洁紧凑。
小说里有不少饭局娱乐的情节,遇到有人唱曲,词话本会把唱词原封不动地一一收录。这种情况在绣像本里跟内容无关、纯粹娱乐的歌词大大减少了,经常只出现起头的一两句。
第一回的安排,词话本是《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内容几乎全盘移植《水浒传》,开头就是武松打虎。
而绣像本的第一回是《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不但让西门庆最先出场,而且故事的核心人物也都集中出现。这么安排,不但刻意避开了《水浒传》,而且点明了西门庆才是小说的主角。
而最最关键的差别,是词话本和绣像本主题的差异。
词话本明显是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充满了道德说教色彩。
而绣像本有一大段议论,说了一大段人世间的“酒色财气”尤其是“财色”的诱惑,却笔锋一转,引出一个更深刻的追问:“从来没有看得破的”、即使“看得破时也忍不过”,这可如何是好?
整部《金瓶梅》写的就是一群在欲望之海中沉浮,“从来看不破”的人。
接着,绣像本引用了《金刚经》:“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并得出结论,不如参透空色世界,跳出轮回。
显然,绣像本对生命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比词话本更决绝,也更有超越性。
绣像本《金瓶梅》,学术界公认是一部深受佛学思想影响的作品。
《金瓶梅》的故事线,借助佛学关于世界运行规律的基本观念——“四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住、坏、空”。
第一部分西门庆的快速爬升是“成”,第二部分高台期的波动是“住”和“坏”。“住”、“坏”是相互交织的,当一切看上去很圆满的时候,其实“坏”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因此“住”中有“坏”。
最后20回断崖式的跌落,就是“空”。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入了空门,而西门庆的万贯家财,也落到了仆人玳安手里,可谓一片虚空。
通过对比,词话本的主题,明显有道德说教的意味,而绣像本则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对人生和整个世界的洞察更深邃。
感谢阅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