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试读红楼梦

我想着从这么几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体会:主要从四大名著的的来源概述,红楼梦的版本及其主要内容,文辞之美几个方面来说。

一、概述

清末以来,有七大奇书之说,分别为《三国》、《水浒》、《西游》、《红楼》、《金瓶梅》、《聊斋》、《儒林外史》,前三部因其主流思想相对符合大众心理,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适合作为谈天说地的谈资,更容易在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中体现,可谓家喻户晓,也是茶余饭后的良好谈资,于是乎,更有甚者,写出了《反三国志演义》、《荡寇志》、《西游续》等假设作品,以作茶余之谈资。后四部则更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微观社会形态是更为直接的描绘,更是对当时底层百姓人物的白描。后《金瓶梅》因色情而被禁,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对于现实社会过于直白的描写和揭露而被禁;《聊斋》因过于鬼怪报应而被弃,此书多展现的是现世现报、世道轮回等劝善思路,易于陷入“封建迷信”之途;《儒林》展示的科举至于清朝,八股之毒,深入骨髓,此书因过于直白官场政治而被厌弃。由此而成《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四大名著之说。清中后期也出现了不少现实主义的作品比如:《老残游记》、《镜花缘》、《孽海花》等等,但由我看来,最能写出微观底层百姓之实际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且兼具文辞之美,仅有《红楼》和《金瓶梅》,但是《金瓶梅》略带明末文人的一种变态意淫的色彩,比如其同时期的李渔《玉蒲团》,似乎明中后期以来,有一部分文人通过一种近乎与执拗的态度对待现实社会,令人不解。(现代的余华《活着》、莫言的《娃》、《丰乳肥臀》、闫连科的《风雅颂》、李敖的《上山上山爱》、杨柏的《中国人史纲》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讲述中国人的骨髓里的传统和现实,也是不错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无法达到《红楼梦》这种基本能涵盖中国各阶层人物的高度和深度,在文辞方面更是差之千里),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现在先谈谈《红楼》的读书感觉,仅做谈资而已。

二、《红楼梦》的版本

第一、《红楼》的版本之争,目前市面上流传的红楼的版本很多,基本上是按照脂本系统和程本系统来分的,脂本是指正文里夹着一个叫着脂砚斋的评书人的批语,多为手抄本;程本是指程伟元、高鹗在脂本的基础上,续写后四十回,并用活字印刷刊印出来的版本。根据目前考究过的信息来看,原本《石头记》大概就剩下70-80左右,各种藏本保留的回数不一样,经过程、高二人的整理、修订并续写后保持了回的规模。但是我个人以为程、高续本不仅在情节上构思不太合理,比如贾府衰败速度过于唐突,前因后果不是很明显;比如贾母之于黛玉,过于疏远,似有不近情理之感觉;比如薛家衰败之导火线由薛蟠点燃,而王子腾之死太速;比如赵姨娘之死过于唐突,不近乎人世之常情常理,等等;而且从文辞的味道上前80回和后40回就有明显区别,细细品读即可领会其中滋味。从个人感觉上来说,程高本读一次即可,脂本倒是可以多多品味。《红楼》的成书过程争议也较多,个人倒觉得可以参看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书,大概是在第四十回的时候,写了一段关于曹雪芹的故事,市面上对此事的争议,倒不如像二月河写小说一样,聊作谈资而已,是非曲直不必深究。

第二、蔡元培的索引思想与胡适的考据思想之争

蔡元培以为《红楼梦》是康熙朝的政治小说,即是一部排满作品,有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意味,尤其是各种点评本,由于文字禁锢之环境,表现出很多遮盖而又呼之欲出的评语。比如说书名《红楼梦》中的红字,就解释为影射“朱”,而“朱”代表着明朝,贾宝玉有爱红的癖好,则以为满人喜欢汉族文化,还喜欢尺人嘴上的胭脂,则影射为“拾汉人之唾余”。等等诸如此类,然后通过搜寻各种明清朝的政治事件及人物,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得出此书是政治小说的结论。

胡适则认为对于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先考证作者到底是谁,然后由作者之时代背景及生平,断定作品之原始版本,再探究其文学价值。比如说“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作者的事迹家世、著书年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等等,沿着这条路研究比较深刻的就是周汝昌老先生了,现在称之为红学泰斗。诸如由此有人考据出来“薛王贾史”实际为“贾亡血史”。

胡适批判蔡元培对于《红楼梦》的索隐为“笨谜”,我个人认为胡适的这种考据何尝不也是一种“笨谜”吗?

第三、毛泽东对于《红楼梦》的看法,他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说过,大家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这点现在有部分人在否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说,我认为否定毛泽东的说法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作品的产生都反应了创作者背后的时代背景,无不反应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立场,这些何尝不是历史的缩影。他认为不看《红楼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书中的那些人,都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得这样来看他们的矛盾冲突,矛盾纠葛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思路来看《红楼梦》,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举两个例子,一方面此书对于中国老百姓以及官宦家庭的描写,即使到现在,我们依然能在各种场合看见里面所描写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说香菱被拐就是底层老百姓得悲惨,司棋砸厨房表现得就是底层老百姓的内卷,薛蟠抢人、杀人就是官宦少爷的耀武扬威。另一方面年轻人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四大家族的联姻就是权门与豪门的门当户对,与现实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呢?(毛泽东在文学上的修为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可谓天纵之才,其古典文学根基之深、胸怀之广,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其文风可自成一派。)

三、《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第一、年少之时读红楼梦,觉得净是些家长里短、闺阁琐事,以及为了这点琐事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故而兴趣不大,多有半途而废、不求甚解之嫌。远远不及三国之谋略、水浒西游之痛快淋漓。至于不惑之年再读,方觉得虽说是些细末之事,然而于生活之贴近,令人玩赏不已。那么红楼梦里讲了些什么呢?

一者,宝黛之爱情自不必说,虽说也有二人一见而互相觉得见过,此处与先前作品之一见钟情也算是大同小异,然而就宝黛爱情之细腻来说,则是先前作品之能望其项背了。先前之作不过一见钟情冲破阻拦继而成双成对,宝黛之爱情描写则不然,先由贾母安排二人从小在一起,继而青梅竹马相互有意,本是上天赐予的“木石姻缘”,后有宝钗介入,宝黛而来本无嫌隙,然人多嘴杂,“金玉良缘”舆论甚嚣其上,这里面醋酸坛子不知翻倒多少,甚是可观;及于两人的支持者、反对者相互之间的较量与试探,各色人等惟妙惟肖,丝丝入扣,美不胜收。(“木石姻缘”又叫“木石前缘”,红楼梦开篇之说,绛珠草感恩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见神瑛侍者下凡(为贾宝玉)历劫,随之下凡(为林黛玉)以泪报恩,以此为天赐之姻缘。“金玉良缘”则是宝钗幼时得到一个和尚给的金锁,说是要配玉,随着为薛蟠躲人命官司(对外说是为宝钗选秀而来)而举家借住贾府(自有住房不住,而要借住贾府,以情理论之,难以理解,为躲人命官司则可理解),选秀未果之后,贾府上下就开始弥漫着金玉良缘之舆论,巧合不巧合?)

二者,偌大的两个附院,兄弟妯娌之间,家族之间,各自性情不一,而又要统一于地位最高的贾母之处,比之于一方数十上百户的村镇也不为过,描述之事,不但事关伦理道德,还有小民政治的相互倾轧与利用。

其三,所谓智者有智者的忧虑,愚者有愚者的快乐,在红楼梦中,在外人看来,贾府之辉煌富贵,且与其他家族联姻纵横,可谓炙手可热,令人羡慕不已,然而内部勾心斗角、淫乱不堪、破坏堕落之乱象丛生(只怕只有门口的石狮子干净,一点也不假),已是岌岌可危。就是如此,贾府之奴才还想着打着贾府的招牌为富不仁、中饱私囊。外人想入贾府,干粗活的人想成为丫鬟、侍妾、姨娘,一层套一层,为了更往里钻进去一层而不遗余力,甚至造谣、毁谤,各显身手,所谓世人为乱花所迷。

第二、毛泽东认为《红楼梦》里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可那是有代表性的,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以贾府为主线,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由贾府而涉及到王氏、薛氏、史氏三个家族的由盛而衰,四大家族相互联姻,盛极一时,而由于齐家不善,主导家族命运的男丁沉迷奢侈淫欲、横行霸道,从而彻底走向衰亡。描写了衰亡的过程中各色人等之所作所为,于家长里短之中人物性格鲜明,犹如读者之亲见亲闻。

四大家族为何而衰?总而言之,不外四个字——“为富不仁“,在父系社会传统下,男子的所作所为及智慧远见直接影响了家族女性的命运。薛蟠直接杀人、王熙凤既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杀人、王夫人之冷面间接杀人、贾政的假清高,至于借助贾府各方势力而草菅人命、欺行霸市者隐约之中也是数不胜数。贾府之奴仆及四大家族之奴仆,欺上瞒下、互相倾轧、裙带繁盛,内耗不断,均不能开源节流,反而竭尽所能中饱私囊,可谓内忧外患而无可奈何。

贾母意欲让元春有所作为而开源,然而家族之内男丁顽冥不化,坐吃山空;探春意欲试点改革而节流,然而阻力重重,有反对者、有看热闹者,唯独缺乏有识之士的掌权的支持者;这是其一。奢靡之风上行下效,靡靡之音不绝于耳,大观园之话费,可卿葬礼之奢侈僭越,所谓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男权社会下的家族,男人的疯狂背后是个女子的哀鸣,这是其二。其三,家族内部事务混乱不堪,不仅事关道德,更涉及人伦风尚,贾政之清高迂腐为众清客门人所欺,贾赦之好色胡作非为,贾敬、贾珍是人伦混乱,不仅混乱而且肮脏,众女子的挣扎反抗的后果则是人世的悲哀。其四,男丁之中无人经营向上,贾敬、贾赦、贾珍为官不为,贾政为官无能作为,此四人所教育之下一代,皆不善科举,子不教父之过,拖此四人之言传身教,竟多不屑于仕途经济之学。贾府之衰败即是其他三大家族之衰败,原因一致,不复赘述。

贾府之内清浊两线,对比分明,大观园之内,青春年少,大观园之外污秽不堪;大观园的理想、琴棋书画,是那么的清纯可爱;大观园外的清谈、诗词酒令,是那么的粗鄙丑陋;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似乎为真情而生,大观园外的一人一事似乎是蝇营狗苟而存,大观园里,齐心协力办诗社,大观园外,各怀鬼胎图享受。大观园里的男女,除了宝玉被人重视之外,其余儿女竟无人顾及其将来之境况;大观园外的男女,除了满足自己各自的欲望之外,竟无人着眼于家族之兴衰更替。所谓的诗礼簪缨之族,不过徒有虚表而已,门面功夫;所谓的富贵温柔之乡,不过是色厉内荏,华而不实。这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所羡慕的富贵雍容之家,这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所毕生追求而梦想之地。何谓真假?何谓美丑?我们的追求和梦想掷于何处?

最终之结局,四大家族的败亡,不可避免,大观园内的美妙青春随之消散,凄婉之处来自于平常人眼里的大富大贵之后的落差,以为平淡之不过如此则来自于普通老百姓生活之结局也多有类似之处,何以他们就凄婉,而普通百姓则理所当然!这是天理吗?然而,普通老百姓家的繁衍生息依然要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还要进行,决然不会是遁入空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是悲惨的,可悲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我们有如小草一般的境遇,但我们也曾有过大观园内一样的青春,为了这青春,为了一份渺小到无法发光发亮眨眼即逝的细小得我们自认为是火花的火花,而要继续前行,这或许是一份执念,亦是一份生息繁衍的价值点。

四、《红楼》中独具一格的文辞之美

第一、方言的问题,《红楼梦》中主要有三大方言,即北京方言、江南地区的方言和东北方言。江浙沪的红学家注重《红楼梦》中的江南方言(如张爱玲),北京的红学家注重北京方言,东北的红学家注重东北方言,其他的,如天津方言、山西方言、荆湘方言等等不一而足。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忽略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等诸多流域文化的相互交融,方言是相对于“官话”、“官腔”而言,随着人口的迁徙与本土化,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发音和音调,这些方言而又能集中在政治、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只要作者交游广见识多,自然能记录下这些有趣的方言并发挥于作品之中。

湘赣方言:躲懒、汤泡饭、解手、好生、巴不得、讨嫌、崽、劳神、滚水、喷香、筛酒、发躁、屙屎、娼妇以及吃酒吃汤(吃念恰)。

第二、现实生活中依然常用的成语、俗语

诸如:“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你见我和谁玩过!有何和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一句话里,透露出作者对于文辞的运用得心应手,令人仰慕。

红楼中的典故,比如鸳鸯骂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骂者随口而出,听者一听就明,说明这些话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就不一一举例了,基本每篇每页都有经典妙句。

五、曹雪芹与胭脂斋

胭脂斋与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同一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本人,原因如下:

一者,作者写书,固然要写得婉转而滴水不漏,如果是一般的书籍,或许不需要旁白即可了解到书中之意思,而胭脂斋逐句逐段的进行剖析和解说,无非是想让读者了解此书的真实意图,而不想让读者把此书读歪了。

二者,古今中外,文人好用笔名、化名之习惯。鲁迅说过一个作者自取的笔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鲁迅一生使用过一百多个笔名,而终以鲁迅成名。(比如《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有人说其实就是罗贯中,施耐庵话音为:是乃庵,倒过来读:庵乃是。可发笑一下。)

三者,书中之评语多似自言自语,点评之语且多有暗示之意,另外其文笔之味道有很大相似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四者,八十回后全书戛然而止,以脂砚斋之笔(或者有人说脂砚斋看到的也不过是残本而已,未必未必),前后照应,必然会有所牵涉,八十回后我以为必无后续之文,全书为悲剧已然很清晰,后者无需再续,有所遗憾方为精彩,亦或作者已痛哭流涕无心再续。

六、说在篇尾

坊间传说“一入红楼深似海”,个人以为此言不虚,尤其到了中年,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再读,此书非常吸引人,可以反复琢磨玩味。此书之伟大、之美、之真毋庸置疑,但是个人建议适可而止,如果将自己代入进去,这种代入感(易中天说优秀的作品一般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你会自然而然的把你自己代入到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犹如身临其境。)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社会的悲观主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