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6日,国民党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北平和平解放,僵持了3年的解放战争得以结束。
年2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这位国军将领惭愧地对主席说:“半生戎马,除抗日外,罪恶不小。”但面对傅作义弃暗投明的勇气,毛泽东分外欣赏,毛泽东回答道:“和平解放北平,功劳很大。”
也正是傅作义爱国之心,促使他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让北平的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也让新中国得以成立,正如毛泽东所言,傅作义的这份功劳,足以授予傅作义一枚“比天坛还要大”的勋章。
然而,傅作义的一生不止于此。
从涿州之战闻名中外到中原大战中吸取教训;
从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到解放战争中弃暗投明;
从专注于水利事业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傅作义一直以爱国者的姿态,为中国作出重要贡献,他被人民称之为“和平将军”,被战友们称之为是“布衣将军”,这位选错了阵营的“将军”,虽然身在国民党阵营中,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态度,凭借自己的判断力,保卫了祖国、维护了和平。
因此,傅作义的戎马一生,值得被后人铭记。
年6月27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一个男婴在山西省荣河县安昌村(现今临猗县)的一户人家中出生了,全家老幼欢聚一堂,庆祝着新生命的降生,谁也不曾想过,60年后的同一天,国家主席毛泽东会和这个“孩子”坐在一起庆祝生日,无限荣耀、无比辉煌,这个人就是傅作义。
傅作义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甲午中日战争的炮火日夜在天空中回响,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家内忧外患、国局动荡。
傅作义的父亲傅庆泰共有三个儿子,傅作义排行老二,傅庆泰为了维持生计,出去当船工挣钱,有时候遇到船搁浅,还需要背人上岸,每背一个人就得两枚制钱,以此艰难度日。后来,傅庆泰才积攒了一些钱买了自己的小船,开始做起了运送煤炭的生意,渐渐地傅家才富裕起来,但这些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傅作义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但傅庆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还是毅然地送三个孩子到私塾读书,而童年的傅作义便已经展现出他天生的聪慧和胆量。上小学时,傅作义学习上很刻苦,遇到不会的也愿意请教老师,一次珠算考试,傅作义没有拿到自己理想的成绩,便彻夜练习,直到掌握核心技巧才肯罢休,那时候的傅作义不过七八岁而已。
不可否认,傅作义从小就聪明懂事,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为之付出努力。而反观当代的孩子,却似乎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这也许便是和平年代下的一种隐藏的悲哀。
在读书的道路上,傅作义终于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年,傅作义到运城河东中学堂读书,这个时候,他便已经迷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他憧憬戎马奔腾的生活、羡慕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生。于是,傅作义在结束了中学学堂的学习后,便弃文从武,年,15岁的傅作义考入了位于太原的山西陆军小学,开始了他的军校生活。
傅作义入校之后,交了很多“狐朋狗友”,花销非常大,经常同人借钱,久而久之,欠了很多钱,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假期回家之后,傅作义同父亲说起来此事,傅庆泰并没有责骂他,而是带着傅作义来到了黄河边。
山西陆军小学堂师生合影
当时正值冬天,寒风刺骨,傅庆泰叫儿子脱了鞋袜,和自己蹚水,傅作义满心的疑惑不解,面对刺骨的风,傅作义不情不愿地脱下了鞋袜,脚站在黄河滩上的那一刻,他冷地打了个哆嗦,但傅庆泰依然带着儿子下了水,冰冷的河水冲刷着傅作义的双脚,他被冻得说不出来话,这时,傅庆泰语重心长的说道:“家中的钱就是这样背人过河积攒起来的。”这样感同身受的体验,胜过千言万语,在傅作义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也从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亲的刚强和无奈。
回家后,两人都没有说话,傅庆泰拿着称,哆哆嗦嗦地称够了二十两银子,傅作义看着父亲取了又放、放了又取,内疚之情溢于言表。到了晚上,傅作义依然难以入睡,父亲的教诲在脑海里不断地浮现。也正是因为傅庆泰给儿子上的这生动的一课,影响了傅作义一生的金钱观。在战场上,外电都称他为“布衣将军”,因为他在军中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即便已经当上了总司令,依旧不改勤俭的作风,而这,便是傅庆泰在儿子身上留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记。
从年到年,傅作义经历了八年的军校生活,他已经从一个文弱书生蜕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此后,他便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傅作义为何能够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不仅得益于傅作义天生的军事才能,更离不了客观条件的推动。
年,光绪帝和慈禧先后病死,溥仪继位。
然而,辛亥革命的战火已经注定了溥仪的结局。十几个镇的南方新军投靠了孙中山,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对峙,各地小军阀相互打斗,一片混乱。然而年袁世凯叛变革命带领着北洋军阀统治了4年之久,此后军阀割据的局面便真正开始。
而这,便是傅作义的契机。
各地军阀混战都想要占领主导地位,战争自然必不可少。民国时期,除了外来洋人的压迫,更多的是内部之间的自相残杀。傅作义由于自己的家乡在山西,又特别敬重阎锡山的军事才能,便加入了晋系军阀的行列,在其中逐渐被赏识重用,成为军阀混战中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将。
如果让说出傅作义在军阀混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那便是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的涿州之战。
年6月,阎锡山审时度势,经过深思熟虑后,在自己领导的晋系军阀中挂起了青天白日旗,然后就被蒋介石任命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9月,阎锡山出兵对奉系作战,傅作义当时带领的是第四师,被阎锡山作为别动队,执行着切断京汉、京绥两条铁路间联系的任务,用来配合晋军主力。
当时的傅作义,已经32岁,并未被重用。然而,涿州之战后,傅作义可谓一战封神。
当时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安国军大元帅,并派了张学良率领一个师的兵力镇守涿州。而阎锡山也在准备进攻占领涿州。
为何涿州如此重要?这离不开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涿州位于北京和保定之间,是一个咽喉之地,也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
9月下旬,阎锡山亲率4个主力军突袭奉军,由于奉军缺乏准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城镇连连失守。10月初,奉系军官王以哲被派遣进驻涿州,当日涿州会本地士绅德恒还想设宴为奉系军官接风洗尘。不想,正在酒宴上畅饮之时,一支部队从涿州北门进入,袭击了奉军,一场恶战即将拉开帷幕。
究竟是哪里来的部队?涿州的百姓议论纷纷,后接到城门传来的消息才知道,原来是由傅作义带领的第四师先遣支队,它们犹如天降奇兵一般,在涿州的百姓和奉系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攻入了涿州,并在涿州孤军守城长达三个月。在此期间阎锡山带领的部队都已经溃不成军选择撤离,而傅作义仍然凭借着自己的谋略,在涿州撑了3个月,张作霖派遣军队与傅作义进行多次谈判均以失败告终,最后,是由于城中粮食实在不够,百姓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加上冬天马上来临,士兵和百姓都穿着单薄的衣服,无法支撑下去,傅作义才被迫向张作霖投降,接受张作霖的整编。
但是,即便输了,傅作义的威名也早已传遍整个军阀圈,孤军守城3个月,足以见得傅作义的胆量和谋略,在守城期间,傅作义不仅面临着奉系军队各种炮弹、毒气弹的轰炸,还要面对城内粮食不足、通信不畅的阻碍,傅作义都一一解决了。
涿州之战声震海外,傅作义能攻善守的军事才干也得到了军界的公认。
但是,如此侠肝义胆的傅作义,也有颓废寻死的时候,这就要提到年的中原大战。
年,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全国的编遣会议,想要效仿封建皇帝“杯酒释兵权”的故伎,削弱各地军阀的势力,受到了各地军阀的反对,由此,中原大战爆发。
阎锡山
傅作义作为晋系军阀的一员,自然少不了一战。当时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济南行营主任兼第四路军的指挥官,任命张荫梧为前敌总指挥,但是不想,张荫梧和傅作义在作战方针上发生分歧,一个执意乘胜追击直取徐州,一个主张肃清沿着胶济线向东逃窜的人。无奈之下,两支军队只能分头行动,但也正是因为分开了兵力,导致兵力薄弱,加上傅作义南下不断遇到暴雨,一路上困难重重,军队疲惫不堪,而在陇海线上,阎锡山的军队失利,直接决定了晋军的的败局。
阎锡山和冯玉祥失利之后,阎锡山为了挽救局面一面派李生达防守黄河北岸,一方面派傅作义去沈阳联络张学良,但败局已定,张学良早已投靠蒋介石。
从沈阳回到天津的后,傅作义整日昏昏沉沉、闷闷不乐,外界的舆论更是可怕,大家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受到舆论抨击的傅作义更加自责,对于这场窝囊仗,傅作义认为这是自己一生的污点。有一天晚上,他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幸好傅作义的家人及时出现,急忙拉住他的右手,“砰”的一声,枪声响起,弹中左臂,并没有伤到要害部位。
但这次的失败,还是在傅作义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中原大战后,傅作义用兵更加谨慎,也更加成熟。也许,中原大战的失败不过是傅作义蜕变的契机,正是这次的失败,让傅作义进一步得到了成长。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时的傅作义刚刚就任绥远省主席,在此后长达15年的抗日战争中,傅作义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太原守城等战役,并于年年末发动了包头、绥西、五原三场战役,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两次抗日高潮,在参加的三百多场抗日战争中,傅作义屡立战功,他的军事才干,在这时已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同时,傅作义的才华也引起了聂荣臻的注意。
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前,聂荣臻是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平津战役前线中前委员成员之一,而傅作义是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这两位将军,曾经怀着不同的信仰、为不同的级服务,他们指挥着各自的千军万马浴血搏杀。按照事实来说,聂荣臻曾经是傅作义的“手下败将”,在解放战争期间,聂荣臻曾两败于傅作义,一战失大同集宁,二战失张家口。有人曾统计,傅作义对我军的胜率达到了80%以上,算是国民党军中的一员猛将!
聂荣臻和傅作义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人,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宁,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聂荣臻曾经评价傅作义说“他是个比较清廉、正直宽厚、重义轻财、艰苦朴素的人,尤其是他的爱国之心。”正是傅作义的爱国之心,让他在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平解放了北平,换来了中国的新生。
年11月29日,共产党针对傅作义集团发动平津战役,聂荣臻与傅作义刀兵相见,剩下的便是决战。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命令林彪攻击天津,又让华北的聂荣臻灭掉新保安的傅作义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这样一来,在北平的傅作义就成了孤家寡人。这时的傅作义已经是瓮中之鳖,毛泽东为了让北平免受战争之苦,让林彪和聂荣臻去做傅作义的思想工作,促使他和平解放别平。
年,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非常严峻,傅作义明明知道战则败,但还是不愿意投降,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加之中原之战给傅作义留下的阴影让他更不愿意轻易放弃,在这段时间里,傅作义先后接见了许多的人,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也正是大家的轮番相劝,让傅作义做出了“和平解放北平”这一伟大的决定。
一天上午,聂荣臻把刘仁叫到办公室,想要让刘仁派人去做傅作义的工作,劝他和平解放北平,两个人研究着傅作义从军以来结识的朋友和熟悉的人,最终确定了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和他的同僚刘厚同,傅冬菊不仅是共产党人,还是傅作义最亲密的人,因此做好傅冬菊的工作十分重要。
而刘厚同则是傅作义的老师,曾经帮助傅作义驻守涿州,后来傅作义出任绥远主席,都是刘厚同帮忙出谋划策,两个人的交情很深,因此刘厚同在劝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厚同接到通知之后,便去了傅作义的住处。
刘厚同见到傅作义之后,两人便交谈起来,对于北平问题,傅作义也知道局势已经非常明显,但他之所以不愿意投降,还是因为残留的封建思想的禁锢。
傅作义对刘厚同说:“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和平起义是最好的出路,可我怕后人骂我叛逆。”
刘厚同回答道:“为什么骂你叛逆?”
“我叛变了蒋先生、国民党嘛。”傅作义无奈地说。
此后两个人都陷入了沉思,也许当时在傅作义的心中他正在挣扎着,试图摆脱外界的舆论,但是中原之战后的舆论阴影久久无法消散,而刘厚同也同样知道,想要改变傅作义的这一想法,需要让他从阴影中走出来。
过了一会儿,刘厚同讲起了商汤放桀、武王讨伐的典故。“汤与武王是桀、纣的臣,后人没有说他们叛逆,反而赞美他们行人道。你要接受和平,保全文化古都,使人民少受战争之苦,人民都会拥戴你,谁会说你叛逆?”这个时候,傅作义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做罢了。
其实,傅作义能够做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定,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品德和秉性使然,若不是周围同僚和亲朋好友的劝诫,傅作义也难以下这样的决定。
过了几天,傅冬菊回到北平,傅作义见到女儿十分欣喜,两个人在客厅攀谈起来。其实,傅冬菊这次回来对父亲说是回来办理报社的公事,实际上是受共产党所托,做傅作义的思想工作,傅作义明白女儿的意图后,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即便自己想要逃避,周围的人也会逼迫他面对,最终还是会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持续了64天,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了国民党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入城接收北平防务,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的北平宣告解放。
而此时的傅作义,也算是如释重负。
2月份,聂荣臻和傅作义终于见面了,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会面,也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当两个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所有的恩怨都已经烟消云散。
年4月1日,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傅作义向共产党发了通电,表明了拥护共产党的政治态度。(他在电报中这样写道:“北平的和平,就是遵从人民的意志与愿望,勇于自觉,勇于负责地认识和行动,符合于正确的政策,符合于毛泽东先生所提出的8项和平条件,这种和平是真正的和平。一切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都应该深切检讨,勇于认错,以北平和平为开端,努力促使全国和平迅速实现。”)
对于傅作义,后人议论纷纷,有人敬重他的胆量和担当,有人觉得傅作义居心叵测,最后叛变国民党不过是看到大局已定,当了个墙头草而已。历史上每一位伟人似乎都少不了这样的争论,但是傅作义一直以来的爱国之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这也是为何毛泽东在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之后不仅特许傅作义保留警卫团,还被授予国光勋章,毛主席对于傅作义的器重,可见一斑。
建国后,傅作义在自己水利部部长的职位上继续为国尽心尽力了23年之久,他修建水利学校、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等等,他的一生,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