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兵沙博理娶中国演员,16年奋斗终入中

年,一位来自美国陆战部队的一名退役高射炮士兵,怀着对中国的向往,远渡重洋来到了上海,这名士兵名为沙博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番中国行,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将沙博理与我国的翻译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沙博理不仅娶了一个漂亮的演员妻子,而且定居中国,年还成功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最早一批加入我国国籍的外国人之一。

此后多年,沙博理潜心于翻译事业,翻译了数百部中国文学作品,并且获得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士兵出身,痴迷中国文化

沙博理原本是一个犹太人,出生在美国纽约,曾在圣约翰大学读法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20岁出头的沙博理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在与父母商量后,沙博理应征入伍,成为了陆军部队一名高射炮士兵,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中。

在部队,沙博理表现优异,屡次获得表彰,上级对他也颇为青睐。不久后,为了解决军队在战场上的交流问题,美军方准备派遣一些士兵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沙博理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在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沙博理很快被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吸引。书本上的介绍,让沙博理在心中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中国图画。这次学习,让沙博理彻底迷上了中国文化,甚至于在战争结束后,退役的沙博理特地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国历史。

一年多以后,沙博理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决定到中国看一看,亲眼目睹一下书中描绘的东方古国。

这年四月,沙博理带着仅有的和一些行李,只身来到上海。来到上海后,沙博理很快发现,这里与他想象中的中国大相径庭。

彼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解放战争,国内处于战火硝烟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种迹象,都让沙博理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

但是沙博理并没有选择离去,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中国妻子——凤子。

凤子本名为封季壬,笔名为“凤子原”,故又称封凤子。在认识沙博理之前,凤子就已经是上海的一位著名演员,同时还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就曾主演过《雷雨》、《日出》等话剧,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

正是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的汉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在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上也更加深入。凤子的出现,让沙博理决定留下来。

晚年的沙博理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说:“正是因为凤子,我才决定留在中国,才能适应并心满意足的生活,她就是我的全部。”

不久后,沙博理正式为自已取了中文名,“博理”取自“博学明理”,意为他要做一个博学明理之人。

在和凤子认识后的第二年,两人便结为夫妻,在那个“跨国婚姻”少之又少的年代,沙博理和凤子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羡慕的跨国恋。沙博理曾说:因为凤子,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凤子就是我的凤凰。

凤子除了演员的身份外,还是一名为我党工作的革命志士,并且在妻子的感召下,沙博理也加入到我党的革命行动中。他的外籍身份,宛若一把保护伞,让沙博理得以在后勤方面,给予了我党很大的支持。

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沙博理和凤子受邀登上天安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这次登上天安门,晚年的沙博理曾回忆说,这是他和凤子共同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事。

扎根翻译事业,潜心多年成就颇丰

婚后的沙博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开始尝试接触翻译事业。他将目光瞄准了名著以及知名小说,他希望将它们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使我国的文化走出中国。

沙博理翻译的第一本著作是《新儿女英雄传》,这本书是在他参加完开国大典不久后,才开始着手将它翻译成英文,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年,沙博理的《新儿女英雄传》英译本正式在纽约出版。

而这本书也成为了他众多翻译作品中,最早进入美国的作品之一。

在完成这部书的翻译后,上级领导将沙博理调入了对外文化联络局担任翻译,从事《中国文学》杂志的汉英翻译工作。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沙博理笔耕不辍,将我国的许多著名小说文学作品翻译为英文,比如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老舍的《月牙儿》、茅盾的《春蚕》等等。此外,沙博理还翻译了大量的“红色”书籍,如《保卫延安》、《平原烈火》、曲波的《林海雪原》、高云览的《小城春秋》等等。

在此前,曾有领导问沙博理,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他最喜欢的是哪种类型。沙博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武侠小说!

沙博理认为,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血性随处可见,对于经历过战争的他来说,这种血性是十分难得的。

在沙博理翻译的众多作品中,当以《水浒传》最为出名。在《水浒传》众多的英文版中,沙博理翻译的版本,被公认为兼具“信、达、雅”的最佳之作,也正因此,沙博理获得了“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

攻克《水浒传》翻译难题,兼具信、达、雅

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在海外传播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提高国家软实力,我国外文局规划,采用了中外合作翻译的方式,将四大名著翻译为英文并出版。

其中《红楼梦》的翻译工作,由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完成;《三国演义》的由美国的汉学家罗穆士和我国的任家祯负责;来自英国的汉学家詹纳尔和我国的汤博文负责《西游记》的翻译;《水浒传》则由沙博理和汤博文完成。

在被委任翻译《水浒传》的重担时,沙博理欣然接受。但开始着手《水浒传》的翻译工作后,沙博理和搭档叶君健才发现,这或许是他接触翻译事业以来,遇到过的最大挑战。

《水浒传》流传着许多版本,有金圣叹的70回版本,也有容与堂的回版本,还有刘兴我的回版本,更有袁无涯的回版本。

所以,以哪个版本作为翻译的底本,是沙博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经过一番研究,沙博理最终选用了回的版本,不同的是,前70回他使用的是金圣叹的版本,后30回则使用的是容与堂的版本。

确定了底本后,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沙博理的眼前。

相比于此前翻译的小说作品不同,《水浒传》的原本完全是用文言文写就的,这对于没有学习过文言文的沙博理来说,几乎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门语言。

其次,《水浒传》中的将,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绰号,如及时雨、花和尚、智多星等,这些浅显易懂的绰号倒好理解,翻译难度不算很大,但是比如一丈青、浪里白条、立地太岁这些,想要用英文表达出具体含义,难度可想而知。

这些中国人一看就懂的词语,对于沙博理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文中,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特点,如“抿了一口茶”与“喝了一口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表达的意思却迥然不同。

此外,在翻译的过程中,沙博理还发现了原著中存在的错误,比如14世纪的服装、武器、衙门机构,竟然出现在了12世纪的时代背景中;再譬如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相符;还有身为江浙人士的作者,把自己老家的方言,安插在了山东角色的口中……

这些作者失误犯下的纰漏,沙博理都一一改正,而且凤子也给了沙博理很大的帮助,夫妻两人经常就一些地名、官职名的翻译进行研讨,并且还找到很多好友一同探讨。

沙博理夫妻的多年好友司徒新梅的女儿,就曾回忆到:小时候在沙叔叔家里,经常可以听到沙叔叔和父亲一起商讨《水浒传》中词语的翻译。

在翻译中,沙博理秉持着一条原则,这或许也是为何他翻译的《水浒传》能广受欢迎的原因,他说:“翻译的时候不能直译,应该把原文的意思吃透再透翻译成英文,应该做到“传其神”,而不应该限于“形”。”沙博理的这种翻译理念,得到了共同工作的其他学者的一致赞誉。

除了词语的翻译,在四大名著这类章回小说中,在每一章的开头,一般都会有两句七言或八言绝句,高度概括这一章的内容,如《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种方式是在多年的评书艺术发展中,逐渐演变而来的,目的是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内容。但是在翻译时,沙博理坚持认为,应该删掉这样的章节名。

这种做法自然引来了许多国内翻译者的反对,但是沙博理对此解释到:章节名的出现,是为了古时方便听众更好地理解,翻译成英文传到西方后,这样的逻辑与西方文学差异很大,况且每一章都在开头概括一遍没有必要。

于是在接下来的翻译工作中,沙博理果断地删掉了所有的章回名。这种举措在当时可谓是突破性的,因为在当时,四大名著的翻译作为政府规划,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政治色彩。

所以,对于四大名著这种经典著作,沙博理的大胆删改,是非常有魄力的举措。

除了章回名,在书名的翻译上,同样也为沙博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起初,沙博理准备将书名翻译为“MarshChronicles(水浒纪事)”,但是经过思考,他认为书名的翻译应当吸引读者,便更改为“HeroesoftheMarsh(草莽英雄)”。

但是一位上级领导听闻后,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位领导认为鞑靼人反对封建王朝是正义的,宋江奉了朝廷的命令消灭鞑靼,是“叛徒”。沙博理把“Heroes”改为“outlaws(无法无天的人)”,这才让领导满意。

但是有意思的是,“outlaws”在英语中,往往被看做褒义词,主要含义其实是“挺身而出,反抗压迫的民间英雄”,可以说,沙博理在这里给领导下了个套。

在后来的几年中,由于受到时局因素的影响,《水浒传》的英文译名前前后后更改过许多次,光是“Marsh”这个词,从复数“Marshes”改成单数,就经过了数次讨论。

最终在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英文版,英文名称正式被确定为“OutlawsoftheMarsh”。

这个版本进入西方后,得益于沙博理的出色翻译,特别是在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等细节之处的翻译十分巧妙,此书受到了西方文学界和翻译界的一致好评。

沙博理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主任傅路德在读完翻译版的《水浒传》后,给出了高度评价,称赞沙博理在翻译细节之处的巧妙,但沙博理看来,这是老师给自己的译本打了一个及格分而已。

沙博理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翻译中国文学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这是我的爱好兴趣,通过它,让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中国各地体会不同的历史文化,这可能比我几辈子可能做的事还要多,中国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我应该体会到它的含义了。

首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之一

自从年来到中国后,沙博理便把中国看做是家乡,为之热爱和付出,但是遗憾的是,沙博理此后16年间始终没能正式加入中国国籍。

直到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准,沙博理得以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从此以后,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对外场合中,沙博理十分强调自己不再是“国际友人”,而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作为中国公民,沙博理时刻关心着我国的发展。在他的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毛主席语录》,书中被他密密麻麻地注释,还圈出不少重要的句子,沙博理曾说:“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是我见过的最亲密的关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

其实早些年,沙博理还曾参与过翻译毛主席的诗词中。年和年,沙博理曾先后两次参与到《毛主席诗词》的英文翻译中来,并且作为评定专家,对翻译中的一些纰漏和失误,及时提出了妥善的修改意见。

年对于沙博理来说,是最难忘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与他相濡以沫50年之久的凤子与世长辞,享年84岁,沙博理失去了挚爱。

此后,沙博理经常对着妻子的遗作发呆,常常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回想起这50年的风风雨雨,沙博理感慨良多。

时过境迁,转眼来到了新世纪,沙博理也在中国定居五十多年,在谈及是否怀念老家时,沙博理说到:“随着时间的发酵,我越发地把中国看作我的家乡,虽然我曾经是美国人,而且我也并没有失去我的‘美国味’,但是对我来说,美国是我前半生的家,中国则是我永远的家,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

年12月3日,中国翻译协会为了表彰沙博理等翻译家做出的贡献,为95岁的沙博理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草婴等人,颁发了“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在该奖项设置的五年中,此前只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和我国翻译事业的先驱杨宪益获得过该奖。

无独有偶,在年4月2日,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多家知名媒体共同评选的“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中,最受瞩目的“终身成就奖”也由沙博理摘得,在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以及金庸。

对于获得这个“终身成就奖”,96岁的沙博理很开心,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我热爱中国,中国就是我的家,我是中国人,我的根也在中国。”

结语

沙博理致力于汉英翻译事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累计翻译了种译作,内容涵盖了古典名著、文学小说、毛主席诗词等等,他也被誉为“翻译英雄(Herooftranslation)”。

年10月,沙博理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9岁。“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正如苏东坡写的这句诗一样,安心之处,便是故乡,中国便是沙博理的安心之处,也是他永远的故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