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这一段就不喜欢,完全没有看杀潘金莲、王婆时的快感。而且,完全是不喑世事的小丫头迎儿,只是因为跟了个出轨的主子,所以也该死了吗?当初看水浒还挺喜欢他的,不过和私刑、匡扶正义无关了,石秀并不是要让潘巧云“付出代价”,他很早就把事儿看清了,早先没动杀心,主要动机一个是为了自清,再一个他想带杨雄上梁山,杀人不是报复,是种巧妙地把杨雄逼上梁山。
讲真,他本来就相当于入赘的,这些事都睁一眼闭一眼,潘巧云反诬石秀那里,他恐怕也未必就真信了……贪恋安逸富贵罢了,人之常情。但这段事里我最烦的就是他了……因为受了冤枉、委屈,所以就可以杀人?因为是奸夫淫妇,所以就可以被杀?某些人的价值观啊。
潘金莲
潘金莲有她悲剧的一面,其实也是一步步被生活和欲望逼着走了一条不归路。阎婆惜是真坏,受宋江的恩惠,吃着宋江的用着宋江的,背地里偷人当面还要埋汰宋江,最后还要往死里弄宋江,完完全全的忘恩负义狠毒之人。
潘巧云确实天真了,低估了石秀的狠毒。和尚被杀,心里就该防杨雄,石秀一手,还跟着上山。首先,石秀先杀和尚,后又怂恿杨雄杀老婆,绝不是为了杨雄着想,更拔不到替天行道的高度,他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委屈。最开始他告诉杨雄奸情的时候,并没有半点要杀人的意思,是被潘巧云诬陷之后,才动了杀机。我也借用郭德纲的一句话来形容石秀:我不惹别人,但别人惹我,不行(撇嘴瞪眼状)。
如果石秀真是为杨雄考虑,他完全可以带杨雄一起捉奸,然后,是杀是留,让杨雄去决定,毕竟这是人家的事。戴绿帽固然名声不好,但故意杀人名声也不好,区别在于,后者连正常生活都要放弃了。而且石秀为了确保杨雄杀老婆,上山前先哄他休妻,上山后却一步步拱火,最后直接递刀,我实在没体会到他的磊落表现在什么地方。石秀本身是个流落江湖的无赖,没有正经营生。是杨雄一家子收留他,给他个安身落脚的地方。石秀发现杨雄的老婆出墙,他提醒杨雄一下,这事已经有点过了,人家的家事跟他无关。但是站在朋友角度上,也无可厚非。但是后来他一步一步引导杨雄到杀妻落草,这就实在太过分了。
潘巧云
杨雄上门女婿处处小心,生怕捞了不是,这样都还被绿。潘巧云被人揭发,不但不生悔意还陷害石秀。按照对石秀的心思的剖析,他会想不到潘巧云祸害杨雄的可能性有多大?且不说石秀跟杨雄要好,就连宋三郎掏心掏肠对阎婆惜还是被威胁。时代背景如此,石秀为避免杨雄被害,窃以为没啥毛病,你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在那个年代。
石秀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狠毒刻薄,得罪他一分要十分报复回来,但是他也不是李逵那样的混乱邪恶以杀人为乐(像施蛰存演绎的那样变态,我是不同意的),也有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生活态度,所以要对付这种人也简单,就是不要去惹他,他也不是那种会主动来修理你的流氓。潘巧云落得这个下场,可以说是太惨了,但是她一开始的确存着自己有错,就栽赃陷害的心理,的确是心术不正,只是没有潘金莲那样贼胆包天至于杀人。如果碰到的不是石秀而是某个老实人,那就是老实人莫名含冤了。
说到底石秀一开始也没动杀心,毕竟戴绿帽子的是杨雄不是他,提醒一下杨雄让他自己解决也就算了。但是潘巧云搞了栽赃陷害这一出,那吃亏受冤的就是石秀自己了,这时他才展露出本性凶相。所以我觉着潘巧云虽然倒霉,但也有些活该,活该不在于她偷情(这压根儿不重要),而在于她偷情事泄后,选择栽赃给清白的人。
亲兄弟肯定比所谓的“义兄弟”的真了,武大郎和武松都是互相为对方考虑的,武松为了避嫌主动搬出去住了,武大郎也是关心这个弟弟。潘金莲这段最让人落泪就是,潘金莲残忍的杀害武大郎,因为武大郎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弟弟了,而武松同样再也不能报答兄长的恩情了,他的家也被毁了。潘巧云虽然出轨,可没有要害杨雄的想法,大不了打一顿再报官合离,让潘巧云社会性死亡,杨雄之所以背上杀人案,就是“好兄弟”石秀的安排。先把双方带到深山,然后再給了盛怒之下的杨雄一把刀,这就叫杀人不用刀。
杨雄
但武松从头到尾都不是个英雄!这人出场就是因为打死人跑路流落他乡,说白了就是畏罪潜逃!然后是过景阳冈,这里店家看他喝了不少酒好心劝他,过夜了明天找人一起走,直接被他嘲讽没安好心要害他,打虎完全就是自找的!杀潘金莲那伙人完全就是为兄报仇,也是私情,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那也是施恩引出来的,为了还施恩人情砸了蒋门神场子,施恩和蒋门神就是一丘之貉,就两地痞流氓,有啥好坏之分吗?
这人从头到尾都是都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说英雄他给鲁智深提鞋都不配!武松杀嫂可以说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石秀杀嫂就明显是只报了仇并没有还恩,不管是潘公还是杨雄可以说都被他给害了。同样的还有朱仝,一样是被他兄弟坑得飞起,也是表面兄弟。雷横要是真兄弟那就肯定是先帮朱仝杀了李逵就说上梁山或者去其他地方落草的事。在当代社会,同学偷手机把他打死是错,这是因为这件事找出证据抓人就行,那位同学没有倒打一耙把我陷害得被开除,没必要杀人。但是在古代,有恶徒闯进我家偷我的牛,抢我老婆,报官官不管,还不能打?有什么家伙都得给他招呼上!你难道还能拿治世规则来绑架人吃人的社会,说他们不道德?道德的早死了。我并不是说在古代杀人就没有罪,可以随便杀,我认同杀人就是不对的,但是要是想道德绑架一个你我完全没经历过的背景下的人,还是太草率了。
潘金莲引诱武松
“真不敢想象,他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打定主意要杀潘巧云了。”——这是原画。原文里有交代:起这个念头,源自杨雄赶他走以后的第一时间。我不想复制《水浒》原文了,就是石秀一个人脑补以往情节时“笑道”的。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这事儿不能从道德评价,只能说人性不同,一个守规矩,一个不守规矩。武松杀人了还拖到大街上让街坊评理呢!他本身就认同规则,因为他是都头,再怎么说也是个公务员。石秀不一样啊,他什么出身啊,都是从江湖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在乱世可能守规矩么?
至于说人品敦厚或狠毒,我觉得谈不上。人总是下意识寻求最优解的,有些做法一开始就不是从道德出发的,而是符合自身利益。假如说潘巧云没惹他,他上去就把人捅死了,这是他不对,但问题是潘巧云本身就做得不对,还想往其他人身上泼脏水,被算计也只能说是黑吃黑了。
石秀的行为动机,简单地用“报复心重”或者“他小心眼”概括,不够到位。他一切的努力,根本动力是想修复他苦心经营的生命基础——与杨雄的生死兄弟交情。这个交情一旦破裂,身为外乡人流落江湖的石秀,就失去了生命基础。
石秀
我很难认同石秀,但能一定程度理解他的绝望和反抗的根源。石秀是不担心生存的,我也提到,石秀在潘裴见面之前,就已经猜忌过一次,以为潘巧云在背后嚼舌头,大概是说他黑了银子。而这时他的计划是,主动辞职,借口是回家看看。当然,他应该不是真的回家,而是继续闯荡江湖。也就是说,此时他既没有打算证明自己的清白,也没打算修补和杨雄的关系,而是打算一走了之。
黑潘家的银子,和调戏潘家的嫂子,对于石秀和杨雄的关系,是同样致命的。所以我觉得,石秀虽是重情义,但和杨雄的关系,也拔不到生命支柱的高度。石秀这个人,有心机有本事,更有自信,到哪都能吃完饭。
对石秀而言,被疑似黑银子,和被疑似撩嫂子,客观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与杨雄断交。但石秀对前者选择了自己逃避,对后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报复反抗。因此,你认为“这是石秀的人性使然做出的不同自主抉择”。泛泛的阶级性,与个体角色的具体人性,不矛盾,能并存,也是职业作家比政治宣传家更高明之处。
但是我想:黑银子只是他一瞬间的自我怀疑,并且没有经过时间的发酵,就迅速由潘公公一番口头解释而消除了石秀的敌意。说明是一场误会。而撩嫂子尽管也是子虚乌有的事,但这种无旁观者可以说公道话的话题,谁说出来谁主动,石秀浑身张嘴也说不清了。
所以说潘巧云尽管在行为上看起来“罪不至死”,也就是按法律来说没法定她死罪;但从人性角度说确实是大奸大恶之人。潘巧云的问题在于“原罪”:自己干了见不得人的事,却信口雌黄倒打一耙。水浒可怕就可怕在(包括好看就好看在,刺激就刺激在):把人性深处的“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欺压者的恶,反抗者的恶,一概如此。
作者的感情立场,起码是有六七成站在“同情石秀”的视角的,所以标题用了“智赚”。所以这类含有你死我活阶级斗争元素的情节,给当今太平盛世的城市有闲读者去阅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读者们不仅无法靠近作者立场,反而越读越思考越会不自觉地跑到作者对立面的立场上去。
我想:“石秀杀嫂”这段情节,放在明清时代,恐怕也是“士大夫阶层不宜”的内容吧。它的草根性太强烈了,情节里蕴含的朴素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主旨,任何人都能读出来;那么主观上一心维护既有秩序的士大夫阶层,何以能接受?
潘金莲和西门庆
被诬陷了,自证清白,然后杀了对方,合情合理吧,就是不合法罢了。毕竟对方诬陷你,自证清白是你自己的付出,你还没有报复他,而且自证清白本来就是无妄之灾带来的付出,也就是说双份付出;同时对方一次不成被反推回去,仇恨肯定做下了,他不死,或者不彻底失去再起能力,你肯定也别想有好日子过了。
无能的人只能期待对方良心发现或者之后畏惧法律。但是这明显不靠谱,有良心一开始就不会诬陷你,畏惧法律一开始也不会诬陷你。有能力的人为什么要留下后患呢?无非就是换一个地方活着,又不是离开了这就活得不好了。所以这个话题,说到底是个残酷的阶级斗争话题,尽管古代作家并没系统接受过近代才有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石秀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他被潘巧云这个相对强势的阶级压迫了,压迫到自己难以生存了,因此他为了求得生存,(站在他自己阶级的角度认为)不得不要进行决绝的反抗。而身为旁观者的读者群体,是认同石秀还是保持中立,或坚决反对他,则取决于每个读者自己的阶级属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