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脱胎于《水浒传》“武松杀嫂”的故事。
两本著作中的“潘金莲”虽是同人、同名,但《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完全是两个角色。
相较于《水浒传》,《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更加心黑恶毒、泼辣放纵。作者兰陵笑笑生用大量的细节来描写这位“蛇蝎美人”。以至于这个潘金莲令人生恶、生厌程度要远远超过另一个潘金莲。
一
《金瓶梅》第七十八回,临近潘金莲生日,母亲潘姥姥来给她庆生。此时,潘金莲早已经纳入西门府,是西门庆的第五房小妾,成为了“主子”。
潘金莲这时候正和孟玉楼在一块。正说着,吴月娘的丫头小玉走来说:“俺娘请五娘,潘姥姥来了,要轿子钱哩。”
潘金莲一听,就不乐意了,一方面是舍不得钱,更重要的是,在吴月娘面前,摊着这个穷苦低贱的亲娘,她觉得丢人。
金莲道:“我那得银子?来人家来,怎不带轿子钱儿走!”
一边说,一边走,去见亲娘。众人也就跟着。
见面后,潘金莲硬说,她没钱,不给。
吴月娘这时候来打圆场,对潘金莲说:“你与姥姥一钱银子,写帐就是了。”
潘金莲仍是不给,还拿出西门庆来搪塞,说西门庆银子都有数儿,不敢乱花银子。
此时的西门庆已是大宋胡润富豪榜前十名的存在,家里金山银山海了去了,哪会计较这一钱银子。
潘金莲这么一闹,大家都尬住了,大眼看小眼。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旁的孟玉楼,见不是事,掏出一钱银子,打发抬轿的去了。
原著在这里没有着墨一句潘姥姥的尴尬处境,读者却能读出这位老人家的一腹心酸。自己来看亲生女儿,却是这般招待。
这还没完,潘金莲把潘姥姥领回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你没轿子钱,谁教你来?恁出丑划划的,教人家小看!”
潘姥姥道:“姐姐,你没与我个钱儿,老身那讨个钱儿来?好容易筹办了这分礼儿来。”(母亲是带着生日礼物来的)
潘金莲说:“指望问我要钱,我那里讨个钱儿与你?你看七个窟窿到有八个眼儿等着在这里。今后你看有轿子钱便来他家来,没轿子钱别要来。料他家也没少你这个穷亲戚!休要做打踊的献世包!‘关王卖豆腐--人硬货不硬’。我又听不上人家那等屄声颡气。前日为你去了,和人家大嚷大闹的,你知道也怎的?驴粪球儿面前光,却不知里面受凄惶。”
几句话说的潘姥姥呜呜咽咽哭起来了。
从二人的对话,读者不难看出,潘金莲只顾全自己的可怜的尊严、面子,完全没把亲娘放在眼里,什么恶毒的话都敢骂,怎样难听怎样说。其次,她十分嫌弃自己的苦出身,最忌讳“穷”,哪怕是亲娘,没钱也是“献世包”。最后,潘金莲十分不孝,这些年没给过潘姥姥一分钱赡养费,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
二
在对待潘姥姥一事上,丫头春梅以及如意儿、迎春,显然要善良、得体的多。
春梅看潘金莲把潘姥姥骂哭了,马上出来说和,一面安抚老人家,一面把潘姥姥领进里边炕上(丫头们住处),给她倒茶。
这就是潘金莲,自己亲娘来了,连一口水都没喝上。
晚上,潘金莲寿宴开始了,西门庆大摆筵席,叫了小优弹唱。潘金莲只顾陪着西门庆“顽耍做一处”,饮酒作乐,完全不管潘姥姥。她甚至都没向西门庆报告,自己母亲来了。
这边,潘姥姥和如意儿、迎春仍在丫头屋里,眼巴巴看着外边的纸醉金迷,奢华无度。
如意儿、迎春说,潘金莲在这里“受这般大供养”,享福无尽。又问潘金莲上次生日,潘姥姥怎么没来?二人说起上次潘金莲庆生的盛况:“门外花大妗子和大妗子都在这里来,十二个道士念经,好不大吹大打,扬幡道场,水火炼度……”
潘姥姥只得说,家里丢着个孩子在家,她来家中就没人了。显然这是说辞。真正的原因是,潘金莲不想潘姥姥来西门庆家让自己“丢脸”。
接着潘姥姥就聊起了李瓶儿(此时已经亡故),念她的好,说一到就热茶热水,晚上陪她说话,临走还送东西,身上穿的披袄儿都是李瓶儿送的……而自己的女儿潘金莲,一个钱也不给,想起今天来时,潘金莲不给轿子钱,让她在一旁受气,伤心不已。
这番对比,更加凸显了潘金莲的无情无义。
潘姥姥又说起了潘金莲的身世:七岁没爹,是她一手带大的,教女红,又上了三年女学(古代富家千金才上女学,穷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潘金莲才识得诗词歌赋,会唱曲。“天生就是这等聪明伶俐,到得这步田地?他把娘喝过来断过去,不看一眼儿。”意思就是,自己花了这么多心血,养出一只白眼狼。
那边西门庆、潘金莲party开完,庞春梅就进来了,给潘姥姥安排了饭菜、酒水,都是烧鸭、火腿、海味之类,堆了一桌子。众人一边招呼潘姥姥吃,一边宽慰她。
潘姥姥心里清楚,这些都是丫头们安排的,潘金莲可没这个善心。她说,“今日早是姐姐你看着,我来你家讨冷饭来了,你下老实那等扛我!”“我有今年没明年,知道今日死明日死?我也不怪他。”可见,她对这个不孝的女儿满是怨恨和无奈。
三
还没过一两天,西门庆又要在家开party,请妻妾们一起吃酒。吴月娘就建议,把亲属也请过来,一起赏灯喝酒。原文是,“趁着十二日,把门外的孟大姨和俺大姐,也带着请来坐坐。”西门庆同意了。
一旁的潘金莲内心十分敏感,孟大姨和吴月娘的大姐,都是有钱的亲戚,自己的亲娘,是个穷人,聚在一起,太丢人了。
她马上回房,赶潘姥姥走。
原文是,潘金莲因对着李娇儿说:“他明日请他有钱的大姨儿来看灯吃酒,(潘姥姥)一个老行货子,观眉观眼的,不打发去了,平白教他在屋里做甚么?待要说是客人,没好衣服穿。待要说是烧火的妈妈子,又不像。倒没的教我惹气。”
一旁的吴月娘没弄明白咋回事,压根没想到潘金莲脑子里想些啥,要留潘姥姥住几天。月娘道:“姥姥你慌去怎的?再消住一日儿是的。”
潘金莲马上答话,说正月里,家里有孩子要照顾,要潘姥姥赶紧走。
吴月娘还是同情潘姥姥、讲情义的,马上装了两个盒子点心茶食给潘姥姥,又给了潘姥姥一钱轿子钱。
名著就是名著。这一钱银子轿子钱,正对应潘姥姥来时的情形。
潘姥姥来的这些时间,潘金莲真就一分钱都没给亲娘。若是给了,依着她的性子,怎么着也会拒绝吴月娘的这一钱银子。
这就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对待含辛茹苦将自己拉扯大的母亲,唯一的至亲,悭吝、刻薄、恶毒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