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传承旧传奇演绎新故事

「本文来源:中国财经报官博」

传承旧传奇演绎新故事

——评书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人,一扇,一块醒木,一方手帕,却能够描绘出纵横沙场的千军万马,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情,乃至人间冷暖、世间百态,这,便是评书——一门传统口头讲说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不断发展至今。其中,有评书本身具备的独特艺术魅力,也有时代的需要。

评书,古代称之为说话;近现代于北方通称评书、说书、讲书;南方多称评话、平词;广东地区俗称讲古:由单人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评议事理、模拟人物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与现代故事,属于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于评书艺术的起源现已无从考证。不过,在现代科技与传媒技术尚未诞生之前,人类社会的娱乐活动较为稀缺。正因如此,人们常说:“古人是在‘听书看戏’中度过的一生。”这其中,戏曲是依托于文本进行表演,可以推断其出现时间是在文字之后,即先有文字,后有戏曲。评书的本质是讲故事,而故事则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语言艺术,其出现时间早于文字,因为文字可以被视为语言的视觉版,人类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语言。由此推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评书艺术的萌芽大约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时期。

目前,有关评书艺术的疑似最早记载来自于《墨子·耕柱》中的一句:“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对此,很多人认为,墨子这里所指的“说书”并非评书,而是说理、讲道。但据史料记载,先秦诸子百家在说理、讲道时,经常通过讲说故事、形象类比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旁征博引,以此来说服别人。所以,我们也不能认定墨子所指的说理、讲道的表现方式绝非评书,故只能存疑。

年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一对说书俑:一为站式,高55厘米,赤裸上身,赤双足,缩颈扭腰,左手握棒,右手捏鼓,似在敲鼓状,眯着眼睛,咧着嘴巴,作出滑稽的神情,显得已入陶醉之境地;一为坐式,高56厘米,泥质红陶,模制。头上著巾,戴笄,额前有花饰。大腹鼓凸,面部神情幽默、滑稽,前额数道皱纹,张口露齿。一尊十分生动的说书艺人形象。这说明,早在东汉时期,已有专业的说书艺人,表演形式也与现今十分近似。

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说书俑。来源:首都博物馆

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侯白的秀才,因擅长讲说诙谐幽默的故事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所到之处总会涌现大批观众,如市集一般热闹。越国公杨素及其子杨玄感尤其喜爱侯白。据《太平广记》卷引侯白《启颜录》记载:“白在散官,隶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即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始得归。才出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侯秀才,可以玄惑(感)说一个好话。’白被留连,不获已。乃云:……”这不仅是有关评书最早的文字记载,也说明这门艺术在当时已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睐。

唐宋时期,评书艺术开始进一步兴盛并迎来高峰。期间,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苏轼所著《东坡志林》,以及作者不可考的《大宋宣和遗事》等史料均对评书艺术有过记载。特别是在《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载的评书艺人多达数十位且皆有真名实姓。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曾于宋仁宗至和三年()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在瓦舍中说书,颇受欢迎。

张山人的表演特点是多以俳谐体17字诗(即五言三句,结尾二字)穿插其中,语言俚俗,颖脱而含讥讽,彼时一度被广泛好评。南宋时期的王防御同样是一位知名评书艺人,史料记载其“以说书供奉得官”。当时,宋理宗赵昀便经常命令王防御为其讲史书,意在借此了解历朝历代兴衰存亡的原因和治国理政的道理。王防御也得以成为给帝王表演的评书艺人。

此外,自唐代以来,评书艺术逐渐向外延展。例如,唐代作家白行简所著小说《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便是根据彼时的民间故事《一枝花》的评书话本改编而成,后又被改编为戏曲《李亚仙》。宋代作家罗烨所著的《醉翁谈录》,以及元代(作者不可考)的《全相平话三国志》也是当时有关水浒、三国故事的评书话本。这也对施耐庵之后创作《水浒传》,以及罗贯中之后创作《三国演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另一位较为知名的评书艺人——柳敬亭。他本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场人,曾在十五岁时因强悍不训而犯法,相继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且更名为柳敬亭。在盱眙期间,他听到有很多艺人说书,便于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倾动市人。此后,他来到云间(今上海市)并拜评书大家莫后光为师,随即技艺大进,到扬州、杭州等地说书。据张岱所著《陶庵梦忆》记载,彼时柳敬亭“一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崇祯十三年(),柳敬亭经人推荐,被南宁侯左良玉请到军中为其说书并帮忙处理军务,进而常住武昌。清兵入关后,他被派遣出使南明。因此,南明称其为“柳将军”。弘光元年(),左良玉病故,其子左梦庚率部降清,柳敬亭便重操旧业,在扬州、南京等地说书。康熙元年(),他于淮南随漕运总督蔡士英至北京,受到左良玉旧部的热烈欢迎,遂演出于各府邸之间。晚年寓居南京。总的来说,柳敬亭的知名度高于王防御等人,但成就不及前者。

20世纪初,评书艺术愈发兴盛。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有人“撂地”说《三国》,很快就会涌现大量听众,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广播技术及收音机的普及,使得评书艺术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评书表演者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不仅将老书演绎得淋漓尽致,还积极创作出《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这样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书。更有甚者,还包括《珍珠港》这种以海外故事为背景的评书作品。据上一代人回忆,当年他们在大学就读时,每天晚上都会围到寝室里的收音机旁,等着盼着收听刘兰芳先生播讲的《岳飞传》,单田芳先生播讲的《隋唐演义》、袁阔成先生播讲的《三国演义》等经典长篇评书作品,听完还要集体讨论并畅谈个人体会。

年,辽宁电视台邀请田连元先生录制长篇评书《杨家将》,首开电视评书的先河。考虑到电视播放的特点,田连元先生在表演时,着重突出人物模拟并加入大量形体动作,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一般的视觉体验,极大地强化了评书作品的代入感。《杨家将》播出后,很快便反响热烈,全国各地也纷纷效仿辽宁电视台并开设电视评书栏目。年,北京电视台又连续多次播出田连元先生播讲的《杨家将》,均获得广泛好评。据许多观众回忆,《杨家将》播出期间,几乎每天都能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这足见其影响力。年,中央电视台开设《电视书场》栏目,相继将田连元先生播讲的《杨家将》《水浒传》,刘兰芳先生播讲的《岳飞传》《朱元璋演义》,袁阔成先生播讲的《三国演义》《西楚霸王》,单田芳先生播讲的《封神演义》《林则徐》等经典评书作品通过电视荧屏向全国观众播放,评书艺术亦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又一次迎来其发展过程中的高峰期。

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评书艺术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包括《电视书场》在内的各地电视评书栏目先后因收视率不佳而被停播;不少广播电台虽仍然保有评书栏目,但听众多为老年人和出租车司机,影响力不及当初;部分电视台、企业也曾尝试在选取田连元先生播讲的《杨家将》,单田芳先生播讲的《童林传》等经典评书作品的音频的基础上,为其制作动画和音乐,再作为动画评书发行、播出,受到一定程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