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文化交流史论》(修订版)
刘志强著
ISBN:-7---8
商务印书馆年8月出版
本书收录了作者数年研究中越文化交流史的文章多篇,如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历史上广西钦州、廉州与越南北部的文化交流,明代的交阯进士,中越书法文化交流,中国“四大名著”与“四大发明”之传越南等,史论结合,可读性较强,对增进两国文化交流的认识颇有裨益。
中国“四大名著”之传越南
刘志强
由于中越文化交流之频繁,中国的古代文学也在越南人民的心中扎了根。我们试图从“四大名著”传入越南这一文化现象窥其一斑。
在越南语中,“四大名著”完全按照汉语之语法顺序称为“Tudaidanhtac”(四大名作)或“Tudaikythu”(四大奇书),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越南播放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人们开始关心其中的原因,希望其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在越南的进一步发展。
(一)“四大名著”在越南的影响
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笔者的亲身体验,现在在越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以及其中的人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20世纪90年代,根据四大名著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越南上映后,自然也受到越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越南电视台播放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那段时间里,每天从开始播放到结束,河内市街道上的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骤然减少。而“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称呼同样被直接借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像《西游记》中的“TonNgoKhng”或“TonHanhGia”(孙悟空)、“SaTang”(沙僧)、“BatGioi”(八戒)、“HuyenTrang”(玄奘),《水浒传》中的“Daica”(大哥),《三国演义》中的“LuBi”(刘备),《红楼梦》中的“LamDaiNgoc”(林黛玉)等,已经非常普遍地被运用到越南日常口语当中。特别是《三国演义》在越南影响尤其深刻,所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其一是对关云长的崇拜。《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清乾隆五年()五月,定武庙祀制。尊武成王正位、孙武子、管子以下十八人分两厅祀之,以陈兴道王国峻从祀。又别立庙祀汉关公。”又载:“清乾隆十一年()二月,初作关圣庙。王(黎显宗)垂义兵书,深嘉关公忠义,命立庙以祀之。”越南许多地方都建有关帝庙(称协天护日忠义大帝),不少家庭还以图影供奉,并尊之为“关圣”或“德关圣”,不敢直呼其名。值得一提的是,在越南语中“QuanCng”与汉语的“关公”发音几乎完全一样,此外关公的木雕也已经成为当今越南一大特色产品。其二是把《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件当作修饰语流传于口语中,如“张飞脾气”(暴躁)、“是个貂蝉”(喜欢说谎)、“野董卓”(很阴险)、“像曹操”(性多疑)、“刘备借荆州”(久借不还),等等。
现在,译成现代越南语的“四大名著”在越南的网站上随处可见,访问量亦相当之高,有关“四大名著”的出版物也不断再版。此外有关“四大名著”的玩具、文化用品等都受到越南人的喜爱。
“四大名著”对越南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界,在“四大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前,历史上越南人已经把“四大名著”的素材应用到自己的民族艺术形式当中去了。这不禁让我们感到不解,由于“四大名著”为汉文学,通晓之人必须通晓汉文,而“四大名著”在越南的平民普及化程度要远比在中国深刻。这不得不让我们审视“四大名著”传入越南的历史。
我们在上文谈到明末清初越南已经下令禁止购买中国的书籍了,再加上“四大名著”曾被中国列为禁书,所以中越正史并未有“四大名著”传入越南的确切记载。但是我们知道,当时华人由于避乱而旅居越南的较多,特别是当时到越南中北部经商的两广商人也不少,他们对于“四大名著”传入越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所发现的“四大名著”的版本,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其传入的年代。笔者尚未发现历史上传入越南的中文原版“四大名著”,我认为原版汉字书籍由于脱离越南平民的口语,很难产生平民化的巨大影响,但原版中文的“四大名著”当时在知识分子阶层应该是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正是由于汉字书籍与平民口语的隔阂,所以使用喃字译介“四大名著”并在越南进行推介是有必要的。
(二)越南对“四大名著”的译介
有关越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的研究,目前以马祖毅等前辈的研究较为深透。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如下:
1.《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译介
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传入越南的时间最早,而史书《三国志》传入越南较早。根据早年张秀民先生所获荷兰莱顿大学藏汉文喃字本书目的介绍,在广东佛山曾经刻印了不少喃字版本的书籍,其中包括:
(1)《三国志国语本》
广东佛镇近文堂版
广东街和源盛发售
(2)《三国志国语本》
光绪庚辰年()重刊本
佛镇福禄大街文元堂藏板
(3)《西游演歌二本》
嘉定惟明氏(郑惟明)撰,戏曲珍本
戊寅()新锓粤东陈村永和源藏板
提岸(即越南堤岸)和源盛发售
《三国演义》在越南的传播,是先有故事戏,后有译本。据苏联汉学家李福清的介绍,在越南成泰年间(—),著名的口从剧(Tuong)作家陶晋曾编有《古城会》、《华容道》等三国戏。笔者认为这与《三国志国语本》在越南的传播不无影响。—年间,越南出版的三国故事有《吕布杀丁原》、《凤仪亭》、《刘备求婚》、《当阳长坂》、《关公扶二嫂》、《三气周瑜》、《桃园结义》等二十一种。
《三国演义》的译本,最早的是喃字观堂版,为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越南维新(阮朝年号)戊申()冬月所刻。内容是从《三顾茅庐》到《当阳长坂》的四回。越南汉喃研究院另有喃字口从剧剧本《三国演义江左求婚》,为启定三年()福安堂印。
此外,根据不完全统计,从年至年间,越南出版的《三国演义》译本共有九种。
除了上文所述年广东佛山刻印了喃字版本《西游演歌二本》以外,矶部彰先生在《西游记接受史研究》一书中也指出,至少在清代前期,越南人已经接触到《西游记》。越南现存喃字本《西游传记(一百回)》是根据《西游真诠》删节翻译成喃字版的。阮朝成泰五年()河内同文堂出版的喃字译本“六八体”演歌《西游传》,则可能根据的是清代中期以后北京百本张刊行的唱本系统的本子翻译的。法国远东学院今藏《西游记》改写本有汉喃文字兼用的口从剧剧本《西游记演传》,共一百回,存九十七回。
年以前,陈丰稿就翻译了《西游记》,其后,河内、西贡、边和三地出版了乐若、阮公矫、黄明自、苏镇的译本。年,河内普通出版社又出版了瑞定根据北京作家出版社年排印本翻译的越文本《西游记》,全书八卷,附插图及四篇介绍和评论文章。
2.《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译介
同日本、朝鲜相比,《水浒传》传入越南的时间似乎晚了一些,但《水浒传》的越译却早于《三国演义》。年至年间,西贡出版了《水浒演义》的译本,译者是阮安姜。稍后,又有阮政瑟、阮杜牧、武明智的译本在西贡和河内两地问世。年,罗辰翻译的七十回本,由河内明日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三卷,附插图,译文实际上是六十九回,译者在序言中说道:“(水浒)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亚洲人民的骄傲。”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译本,年至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共六册。前八十回的译者是武培煌和陈允泽,后四十回是阮育文和阮文煊,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作为底本。卷首有当时越中友好协会会长裴杞于年(开译时间)4月所写的“前言”,“前言”除了对《红楼梦》进行介绍以外,还说“想要正确评价《红楼梦》,必须理解此书不只是讲爱情故事,而是在谴责封建社会,在此书中作者特意描写了被统治阶级毁灭的美好心灵”。
总之,回顾这些历史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其所遗留下来的现象,更有利于中越新时期的文化交流。
摘自《中越文化交流史论》(修订版)
本书主要论述中越文化交流史中一些典型例子,如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历史上广西钦州、廉州与越南北部的文化交流,明代的交阯进士,中越书法文化交流,中国“四大名著”与“四大发明”之传越南,越南阮朝科举制度及其特色文化,中国与占城文化交流拾遗,以及中国学界对越南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这些对增进我们对越南的了解,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交流的认识颇有裨益。
刘志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代表作有《中越文化交流史论》、《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