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我说好在范仲淹即使推行变革不成功,也不会因为面临末世的危机,不至于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担惊受怕。他只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把自己最理想的施政纲要变成现实,于他而言,并没有什么亏的地方。但是对于北宋末期的一些忠臣良将而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金军大肆入侵,连皇帝都被迫写投降书,如果谁在之前参与了抵抗,这个时候金军就会要求交出他们,并且把家属也要交出来。所以范仲淹肯定是不知道的,他和欧阳修做的这番《剔银灯》,看似是劝世之用,实际上也未能对北宋起到丝毫的作用,可能只是他俩工作完之后的互相切磋罢了,对他们自己而言是一种放松,对整个北宋君臣和子民而言,毫无作用。曹操孙权和刘备,是汉朝微末之际崛起的几个枭雄,在逐一干掉其他争霸的诸侯之后,开始了三足鼎立。实际上时间也并不长久,只是相对而言,他们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有了国号,所以比其他诸侯更进了一步,也就在历史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的人物,能够从末世之中脱颖而出,本身就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实力,三分天下,实际上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情形,终究会有更强大的后代出现,一统天下。所以我倒是觉得范老在这里,有些托大了,这三个人的苦心经营,并没有徒劳,他们自己肯定也是这么想的,能够建立不世基业,何乐而不为?范老是不是觉得北宋老皇帝不费吹飞之力,就得了黄袍加身,所以三国用尽心力也不能争得全国,是有一些可笑呢?赵匡胤从后周手上得到政权,还是没有忘本,所以后来的宋朝皇帝都有一个秘本,里面有三条规定,其中之一就是不准随意杀害柴氏之人,即使他们获罪了,也不得牵连家人,只能对这个人进行处罚。所以《水浒传》里的柴大官人,我们看书或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惊奇这个人是什么来头,怎么会有免死的丹书铁券呢,原因就在此。范仲淹全集(套装上下册)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购买可能得来太容易了吧,宋朝这些个人反倒不珍惜自己的江山了,也可能是因为北宋整个朝代都挺弱挺惨的,所以我竟找不出一个能让我觉得还入眼的皇帝。但是北宋的名臣太多了,多到在整个历史上有些可怕的地步,几乎一抓一大把,全是可以在文学造诣或者当官的名声上叫得上名、排得上号的,你说找谁说理去?就连金国当时打进汴京,除了问宋钦宗要金银财宝之外,还要书籍,而他们竟然点名要苏轼和黄庭坚的文集,可见这些人已经出名到连外国人也仰慕的地步。但他们不要王安石写的东西,我莫名的笑了。我有一个十分大胆的猜想,如果苏轼和黄庭坚,甚至范仲淹、欧阳修这些人当时都还活着,该怎么办呢?王安石如果活着,又该怎么办呢?我想,那只会让他们的作品,更加的悲惨,更加的凄婉。就像辛弃疾一样,就像岳飞一样,在北宋已经覆灭,南宋风雨飘摇的时代,像无根的浮萍,再也得不到心灵的慰藉。那倒有趣了,让苏轼和辛弃疾同出一个时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两个人会不会也互相交流心得,还是会互相竞争呢?岳飞倒是眼睁睁看着北宋被一锅端,然后他遇到了逃难的康王,也就是后来的南宋第一位皇帝赵构。只是赵构很显然并没有成为赵姓家族的唯一希望,他重用了秦桧,在岳飞起势之际,亲手结束了这位千古名将的征程,这和他被俘的亲爹,以及哥哥有什么区别呢?范冲淹和欧阳修相互切磋人生之奥义时,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他们可能会吐槽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的主张得不到施行,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但他们绝对想不到,他们的后人,会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要么议和,要么抵抗,要么投降,要么殉国,这些后人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知道怎么还手了。这样说起来,如童贯、蔡京、高俅这些人,才应该感叹“人世都无百岁”吧。毕竟他们作恶太多,以为一生荣华富贵,绝无失策的可能,谁知道国破家亡,他们谁都逃不过命运的审判。至于宋微宗、宋钦宗之流,权当笑柄来看吧。好歹曹操孙权和刘备,都是用武功征服了这个世界,留下的都是伟名,不像这个朝代,羸弱到无以复加,一想起来,都是深深的寒意。相对而言,那些世界闻名的艺术成就,和无数的名人,竟然都只能是后人有力的谈资。如果有可能,他们会不会把这个朝代重来一遍,在盛世的时候做好防备,别再给子孙后代出那么多难题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