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创新性地编排了古典名著单元“古典名著之旅”。从四大名著中改编或节选精彩内容,集中编排,同时,精心设计了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本文详细解读了这一单元的编排意图与编写思路,并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古典名著;编排意图;编排思路;教学建议古典名著的学习一贯设置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高年段,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中,设置了“古典名著之旅”单元,并在编排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从四大名著中改编或节选精彩内容,集中编排,同时,精心设计了开放、活泼的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本文将通过介绍该单元的编排意图与编写思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一、编排意图该单元属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筹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选用传统文化篇目时,扩大体裁的覆盖面,包括古诗、文言文、俗语、民谚、歇后语等,提高题材的多样性,如惜时、好学、立志、诚信、爱国、求新。并在低中高年段都编排了难度适当的篇目,螺旋式上升。在五年级下册首次出现了集中编排的古典名著单元,该单元试图通过整组教学,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为中学阶段的古代小说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小说是指从先秦两汉到清末(—)之间的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自宋代起,白话小说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文言小说的主导地位,成为小说的主流。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就曾提出学习国语文应当看白话小说,白话小说要进入语文教科书。何仲英也赞同这一说法,并在《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以白话小说为国语文主要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甚至提出“与其读尽乾嘉时文人底专集,不如看一部《儒林外史》;与其模仿这篇传,模仿那篇传,不如看一部《水浒传》;与其学诗、学词、学歌、学赋,不如看一部《红楼梦》和一部《镜花缘》。”[1]虽然当时是从推广白话文的角度来看待白话小说的价值,但确实也为古代小说进入语文教科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白话小说一方面与文言文相比更容易读懂,而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白话小说大多篇幅较长,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教材为该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围绕这个要素精心编排了选文、注释、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二、编排思路(一)版本和选篇的确定在选取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进入教材时,编者做了严谨而细致的考究。首先,白话小说种类繁杂、鱼龙混杂,教材编者选择了大家耳熟能详、最能代表古代小说艺术成就的四大名著。其次,在选择版本方面,四大名著流传时间久,版本众多,需要从中甄选出既权威又适合给学生学习的版本。既为了保证选文的权威性,又能体现与初中语文的衔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取了和统编初中语文一致的版本:第一篇《草船借箭》是现代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三国演义》改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则是节选自该版本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原文,第二篇《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原文,第三篇《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的原文,第四篇《红楼春趣》则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原文,后三篇的选段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是编者在选编时所加。然后是选篇的选定,既要保证其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相比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短小适中,古代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大多篇幅较长,而像四大名著这样的古代白话小说,内容更加庞杂,全本书有几十万字不等,像这样长篇巨幅的作品在综合型教材中是无法想象的。这就使得在节选小说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节选的部分既要反映原著的精华,又要能够独立成篇。“精彩的‘节选’,绝不是单纯的什么‘技术处理’。而是教科书编辑家的‘二度创作’,是把优秀长篇巨制中的精华转化为语文教科书中供学生研读的高度浓缩的养料,这无异于披沙沥金。”[2]该单元的这几个选段都是经过精心考量,多次试教,以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后选定的,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紧凑,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从难度和内容上都比较符合小学生阅读——《草船借箭》讲述了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景阳冈》则记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的石猴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还有《红楼春趣》讲述了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少男少女们放风筝时的热闹场面。在编排上,教科书没有选用“草船借箭”的原文选段,而是特意采用了现代文改写的版本,考虑到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首次接触古典小说,对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并不熟悉,加上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篇幅较长,直接读原文会使学生对古典小说产生畏难情绪,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选用了改写后的版本,并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安排了原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比阅读,逐步从现代文向古典小说的阅读过渡。而本单元的后三篇课文的情节、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且武松打虎、猴王出世的故事常被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呈现了原文选段,并配以水墨风格或工笔细描的插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原汁原味的古典小说,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二)编排入教材时对文本的加工由于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主要范本,对选文的语言文字规范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编者在选编时,会对不符合现代汉语用语规范的文字进行处理,有时在不影响原作文意的情况下还会进行适当地删改。因而,当编选古典名著进入教材时,由其时代特征,面临着是否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性的挑战。在古代文言小说中,其使用的词汇、语法有一套明确的规则和体系,几千年来的变化并不大,所以不存在规范性的问题。但古代白话小说大多都是用方言写成的,根据颜景常先生的研究,《红楼梦》用的是当时的北京话,《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基础方言是江淮话,《儒林外史》用的也是南京一带的江淮话。[3]这些方言的词汇、语法,很多与现代汉语并不一致,而且即便在古代,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方言都会有所差别。有些方言俗语由于流行地区不广,使用频率不高,或者在历史变迁中已经消亡;还有语法方面的差异,如,“吃”字在古代话本、小说中除了表示饮食之意外,还可作为被动标志,“须吃他耻笑”(《水浒传》)、“那女儿吃郡王捉进后花园里去”(《碾玉观音》)等都是这种用法。因此,为了能在确保语言规范性的同时,尽力保留古代白话小说的原汁原味,编者在对文本进行加工时采取了灵活处理的原则——对于一些古今语法、用字不同,但又不影响理解的地方尽量遵照原文,未做改动。比如,《景阳冈》中的“勾”“撺”“疏软”。而对于一些现代已经不用的异体字,如,《景阳冈》一课的原文中“却把鸟大虫諕吓我”中的“諕(xià)”字,《草船借箭》“阅读链接”中“已放回二十馀里”中的“馀(yú)”,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为了避免对学生造成误解,编者在对文本进行加工时,或者将之删去,或者替换成现在通用的字词,“諕”在《汉语大字典》中释义“吓唬、诓骗”,和“吓”意义相近,删去不影响原意,因此删去“諕”,保留了“吓”,而“馀”是“余”的异体字,“余”是现在的通用字,因此用“余”替换“馀”。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学生必然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这时就需要注释的帮助。然而,白话小说中的语言古今差异较多,而且角度类型各不一样,况且白话小说本身篇幅就长,如果在教材中一一加注释,会加大学生阅读的难度,对于容量有限的教材来说也是一大难题,因此注释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顾之川先生曾提出语文教科书注释的原则应包括准确性、针对性、代表性、平易性和简洁性五个方面,其中针对性是指教材注释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原有水平和课文性质的不同,简洁性是说“注释语言要尽可能地简明扼要,要言不烦,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尽可能地做到惜墨如金”。[4]同时,由于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古代小说这类文体,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强调在阅读古典名著时可以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大致猜懂就可以继续往下读,不用反复琢磨。因此没有增加过多字词方面的注释,而是对有代表性的地方做注释。比如,教材仅在第一次出现古今用字不同的地方增加注释说明,如《景阳冈》中的“勾”同“够”,《猴王出世》中的“顽”同“玩”,《红楼春趣》中的“他”,并注明“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下文中还有古今用字不同的地方,比如上文提到的现代已经没有的异体字,因为改后的课文基本没有影响原来的文意,教材没有一一做注释说明,需要师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这类问题加以留意,但不需要一一辨别,只要知道是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了。教材引导学生阅读古代小说,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欣赏这些古典名著,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而不能机械地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更不必对古今用法不同的字词、语法做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这就偏离了古典名著教学的初衷。(三)各篇课文的定位和功能该单元的篇章页上精心编排了导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用精练的语言总结了四大名著的特点和内容,点明了本次学习的对象。四篇课文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现代文阅读逐步过渡到原著片段的阅读,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并通过课文中的泡泡、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提示了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第一篇课文是用现代文改写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这是为学生进入真正的古典小说阅读做准备。课后练习第一、二题引导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推测内心的想法;课后练习第三题则调动学生的已知,从自发到课程化,加深对名著的认识与思考,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第四题则勾连下面的《阅读链接》,其中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原著片段,引导学生通过与现代文对照尝试古典名著的阅读,从而感受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特点,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做铺垫。第二篇课文《景阳冈》是原文选段。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可以用多种方法猜一猜猜读词语的意思。课后练习第二、三题引导学生先把握课文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武松打虎”的故事。这个故事源自宋元话本,成书后吸收了一部分民间传说、话本的内容。话本小说则源自“说话”,是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适合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设计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回归本源“话本”,通过入情入境地讲述,感受古代小说的特点,在体会学习古典名著的趣味。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恰当地运用语气、表情和动作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课后练习第四题则是呈现了对武松这个人物的不同评论,引导学生尝试多角度评价武松,旨在引导学生从以往单一、扁平地感受人物特点逐步过渡到多元、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本课还在最后提供了一个《资料袋》,简单介绍了原著的背景及课文涉及的人物形象武松的命运,并选取了著名画家戴敦邦绘《水浒传》中典型人物的绣像作为配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水浒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走进水浒英雄,带着趣味去读整本书。第三篇课文《猴王出世》是略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提示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只要能大致猜懂就可以继续往下读,并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运用已有的影视资源和阅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比如播放《西游记》电视剧中相应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上下文猜猜大致意思,并鼓励学生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第四篇课文《红楼春趣》是略读课文,也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提示学生能联系语境大致读懂故事就可以,不用反复琢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图片及“放风筝”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由于本课人物较多,为了降低难度,阅读提示第二项学习任务重提示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