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读《水浒传》时,基本都有自己喜欢的英雄好汉,有人欣赏武松的恩怨分明、八面威风;有人欣赏林冲的光明磊落、武艺高强;也有人欣赏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还有人欣赏燕青的俊俏风流、多才多艺。但是身为梁山之主的呼保义宋江,却很少有读者喜欢,而且讨厌他的人要远远多于喜欢他的人,以孝义闻名的宋江,作者把他塑造为《水浒传》第一主角,为什么读者却不买账呢?
宋江不被读者喜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宋江极力主张的被朝廷“招安”的政策,最终毁掉了梁山的基业。朝廷多次派出大军征讨梁山都以惨败告终,梁山根本不惧怕朝廷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梁山又为什么要主动选择投降呢?就因为梁山的大头领宋江极力主张“招安”,而且还多次向兄弟们承诺,“招安”以后大家都会有官可做,所以大家也都渐渐不反对“招安”了。
可后来“招安”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的,梁山除了宋江、卢俊义以外,再没有人在“招安”后获得朝廷的任何官职,宋江先前屡次向兄弟们承诺的做官,都不可能兑现了。更为可气的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其余一百零六将,原本都是山寨中很有地位的大小头目,各个都身怀绝技,“招安”后竟然成了征讨辽国部队中的小兵小卒,连个小吏都算不上。
宋江极力主张的“招安”,从结果来看是极其屈辱的,同时也是极不合理的。梁山军队在彻底击溃了朝廷主力军队的情况下,然后请求朝廷的“招安”,梁山是有优势的一方,又怎么可能接受如此屈辱的条约?然而《水浒传》小说就是这么写的,电视剧也是这么演的,仿佛只要可以“招安”,宋江可以让梁山牺牲一切。不管宋江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次”招安”的结果都是解释不通的,占据优势的一方,绝不可能主动签署近乎于割地赔款的条约。
宋江是个城府很深且足智多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枭雄,就算他把“招安”看得再重要,也不会以牺牲所有兄弟的前途为代价,因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那么原文中宋江牺牲一切以实现“招安”的情况,明显就违背了人之常情,所以这就不是宋江想要干的事情,而是施耐庵强加给宋江的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浒传》是以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小说,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把梁山军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朝廷部队已经完全无法与之抗衡,那梁山的下一步直接灭掉腐朽不堪的北宋朝廷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但是小说毕竟只是小说,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军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强大的战斗力,而且是很快就被朝廷彻底击败。而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偏离实际,已然不能正常回到历史真实的轨迹上,所以不得不牺牲宋江,让他来做这个自毁长城的人,让宋江自己毁掉梁山。读者普遍讨厌宋江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作者施耐庵本来就不想让宋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反而只想让他成为蜀后主刘禅、宋高宗赵构那样的人。
所以在《水浒传》中,宋江极力主张“招安”,只不过是作者施耐庵的有意为之,否则这个故事就无法结局,而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也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为了“招安”就可以牺牲兄弟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