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人们总是同情弱者的,而《水浒传》的主张有时却与此相反。从它对众多好汉的描写中,我们能感到,它主张的是一种“强人哲学”一—支待强者。“李逵乔坐衙”这个小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作者的这一观点。
李逵在大闹了泰岳庙会以后,只身跑到寿张县,吓跑了知县,自己穿戴上官的靴帽,要衍吏们扮演一伙打架的人来他面前告状。他的判案非常特别,一不问争斗缘由,二不问是非曲直,只说:“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柳号在衙门前示众!”(第七十四回)“谁强谁是好汉,谁强谁有理”是荒唐的,真正是“强盗逻辑”。但李逵的这个逻辑是封建统治阶级给逼出来的。先是统治者以强凌弱,被统治者总是吃亏,他们才总结出经验;要不受欺侮,必须比统治者更强才行。
1晁盖的绰号叫“托塔天王”。绰号的由来也是一个故事:一条溪水把两个村坊分在两岸。西溪村常闹鬼,白日迷人下水淹死。一个僧人教西溪村人凿个塔镇在溪边,结果把鬼都赶过东溪村来了。晁盖住东溪村,得知大怒,独自过溪夺过宝塔放在东溪边上。由此晁盖称霸于那两个村坊,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汉,而且当上了梁山泊第一个最有威望的首领。当然,鬼是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一个话题。西溪村人驱鬼到东溪村害人,够强横的;而晁盖倚仗“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更强横。他把宝塔夺过来,把恶鬼赶过去。西溪村没有人更强过晁盖,只得忍受这个现实。这就是《水浒传》所赞扬的强者精神。
2《水浒传》虽然对抢男霸女的“倚势豪强”持批判态度,但对“称霸一方”的好汉却多所赞扬。施恩在快活林开一个酒店,靠他父亲牢城营里八九十个“弃命囚徒”,盘剥众店家和赌场、兑坊,连过路妇女都不放过,称为快活林一霸,这个酒肉店被蒋门神抢去,施恩又交结武松帮他夺回,“重霸得快活林酒店”。浔阳江一带有三霸。也都是后来的梁山泊好汉:揭阳岭上下是李俊、李立,专门贩私盐、“做私商道路”,暗害过往旅客;揭阳镇上是穆弘、穆春,他们在镇上横行霸道逞威风,弄得满镇人都怕他们。张横、张顺兄弟是浔阳江上一霸,张顺不到场,渔民等到日头偏西也不敢开仓卖鱼。《水浒传》并不避讳这个“霸”字。作家正是把霸气当作好汉们的英雄气概来表现的。
3当然,由于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他在肯定好汉们逞强称霸的时候,也有许多令一般读者难于首肯的地方。有的好汉的“霸”与“土豪恶霸”没有什么两样。施恩与蒋门神在争夺酒肉店的所有权上,有是非之分;但从他对那些店家、赌场的盘剥来说,他们两人正是一丘之貉,同是恶霸。穆弘、张横等人称霸的对象,也并不是封建统治阶级,受他们欺压的几乎全是普通劳动群众。这与《水浒传》总的思想倾向也是不协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