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经典,都是历久弥新的,在时间的长河里,无论什么时代看,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在里面。就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一样,无论什么时候看,无论什么阶层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前几年因为成忆君和易中天,《三国演义》实实在在的火了一把,今天我不想说《三国》,我想说的是我更喜欢的《水浒传》。这个是开头,我想用多次逐一地将《水浒》的章节与各位读者细细品读,让我们从新体会《水浒》,重新认识水泊梁山上的那些好汉。这样的文章我想各位也看过一些,如《“黑”话水浒》、《闲看水浒》等,我今天想说的,也是《水浒》,不过是我理解的《水浒》,也许有一些和其他作品类似的地方,不过大体上说,我还是能独立客观的去看待《水浒》梁山好汉的。
我是一个喝着黑河水长大的山东人,而《水浒》的英雄们多数都是山东人,为了让我的儿子记住自己的根是在山东,我给儿子起名字的时候用了“霁”这个字,字意是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而我取的是字形,因为儿子出生前后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犹如天漏了一样,哗哗啦啦的一直在下雨,于是有了雨字头,下面的齐是告诉儿子我们家族的根是齐鲁大地。
在《水浒》以前,山东人是智者的象征,因为我们这里虽然没出过什么皇帝,但是出了一大堆的“圣人”,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兵圣孙子,书圣王羲之,画圣张择端,智圣东方朔等等的吧……可是《水浒》以后,山东人统统的都变成了山东大汉,性格粗犷豪放,几乎都等同于梁山好汉的样子了。虽然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水浒》在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能让全国人对一个地方的人产生了如此相似的认同感。
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水浒》的话,你会发现其实梁山好汉在粗犷豪放的背后,表现了非常高的处世智慧。《水浒》其实是一本明朝人施耐庵和徒弟罗贯中写的关于如何为人处世混社会的书。书里面所写的人和事,满满的都是套路,满满的都是《厚黑学》。用一个流行的说法,其实《水浒》就是教你如何从一个混混变成一个真正混社会的人的故事。现在不是整天说:混得好是混,混不好就是混混吗!从另一个侧面,其实《水浒》堪比现在的MBA教材,里面用翔实生动的事例告诉你一个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如何从一个农民企业家混成国企老总并兼任省委书记的故事。
《水浒》的开篇说的是洪太尉无意间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事儿。其实按照《水浒》故事发展来说,这件事应该是在英雄排座次之后,梁山的行政总监吴用先生说出来的。就像所有的帝王总会给自己编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出生或者说自己是天上的某个恒星降世一样,就是为了告诉梁山所有的中层管理人员,我们和别人不一样,正因为这种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走到了一起来的,既然来到这里了,你们就要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替天行道”,至于替的是那个天,行的是什么道,这不是你们操心的事儿,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企业发展的方向是老总和董事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