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一书中,先写了高俅这个文学形象,然后再引出梁山的一百零八将。高俅在这本书中被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形象,在众口铄金之下,高俅的形象就这么被定性了下来。
水浒传中的高俅
高俅出身
《水浒传》中的高俅出生于一个破落户家庭,每天无所事事,就是一个小流氓。因为带坏了一个员外的儿子而被发配出东京。不久后,宋哲宗大赦天下,高俅得以回来。想要去投奔旧故,却被像乒乓球一样你推我,我推你的,最后推到了小王都太尉的府中。
落魄的高俅这个小王都太尉是宋哲宗的妹夫,喜爱风流人物,见到高俅就如同是苍蝇见到了屎,高兴得不行,收留了高俅。
又一番机缘巧合,在一次送礼物给端王的时候,展现了高明的蹴鞠功夫而被赵佶看上,高俅留在了端王府。
高俅发迹
也合该高俅走运,他还没跟端王两个月,端王就当上了皇帝。对于自己喜爱的跟班,高俅自然也是平步青云,先是做了随驾人员,然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太尉,一国最高的军事官员。
宋微宗听琴图成为太尉后的高俅与蔡京、童惯结为一党,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林冲被逼上梁山就是高俅的杰作。
最后,梁山众人被朝廷招安,在征讨方腊后,高俅又伙同蔡京等人将梁山在朝中剩余的好汉一一诛杀。
这就是高俅在《水浒传》一书中的文学形象,与历史上的高俅出入有些大。
历史上的高俅
苏轼书童
根据南宋史学家王明清的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手底下的一个书童,为人乖巧,毛笔字写得十分漂亮,有一定武艺,并且还会一些诗赋。由此可见,高俅并不是《水浒传》中所写的那样,是破落户出身,是个街头混混。否则,苏轼也不会接受那样的一个高俅。
高俅后来也不是被苏轼推走的,而是苏轼为了让高俅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才把他推荐给了宋哲宗的姑父王冼,也就是《水浒传》中的小王都太尉,他并不是宋哲宗的妹夫。
高俅的发迹倒是如同水浒传中一般,因为蹴鞠而被端王赵佶看重。
高俅立功
被端王看重的高俅想要成为高官也没那么容易,有宋一朝,皇帝的权力是最小的,宰相看皇帝不爽了,骂皇帝一顿,皇帝也要乖乖的站着被骂。
宋仁宗赵祯就曾经被包拯喷过口水。所以,宋微宗想要提拔高俅可没那么容易。因为高俅不是进士出生,在文官的路上走不通。刚好高俅有些武艺,宋微宗就让高俅去下面镀金,武官只要有军功就可以胜任,这个就简单多了。
高俅去边关打仗,刚好遇到了一个识趣的将领——刘仲武。刘仲武知道高俅是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于他。
也是高俅运气使然,他来到边关的那段时间,刚好打了胜仗,刘仲武便将高俅的功劳夸大报了上去。
太尉高俅
宋微宗一看,高俅上位的资本已经充足了,就将他调回东京,先做了禁军统领,接着又找了一番借口,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太尉。
虽说在历史上,高俅的上位也相当容易,但还是没《水浒传》中那般轻易。毕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宋国策可是不能动摇的。
高俅成为太尉后掌管了禁军,他没有军事才能,但花活特别多,令好大喜功爱表面功夫的赵佶甚是喜爱,因此高俅荣宠从未减少。
虽说是朝廷高官,但高俅没有和蔡京、童惯结为一党,这又和《水浒传》中不一样。相反,在宋朝时,文官和武官相互对立,他们也不可能会结成一党。
有恩必报
《水浒传》中,高俅就是一个恶棍。但在正史中,高俅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除了混日子外,他也没做过什么坏事。相反,高俅特别懂得感恩。
在蔡京等人陷害苏轼一家时,高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是对苏家伸出援手,在无能为力后,苏轼一家被赶出东京。但每当苏家有人来东京时,高俅总会去资助他们。
苏轼高俅的另外一个恩人刘仲武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受到影响,就是因为高俅在朝中帮他说了好话。在刘仲武死后,高俅对他的后人也很是照顾,特地向宋微宗推荐了他的儿子刘锜担任大将。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高俅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善始善终
靖康之耻事件后,高俅被留下来断后,没有参与到南宋的争端当中,而是在开封病死,活了五十五岁,也算是有了一个好下场。
高俅也许是因为高俅的荣华富贵来得过于容易,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嫉妒心,这才以讹传讹,把高俅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但当时的文人在评价高俅的时候却是这样说的:大节无亏,总体上算是一个好人。
所以,历史上的高俅和《水浒传》中的文学形象截然相反,《水浒传》中的文学形象不能用来参考高俅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