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金刚倪二这个人物,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染相思》中,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是原著作者以“红楼世界”的主宰身份来介绍来倪二时,用了回目中“轻财尚义侠”这五个字来形容倪二资助贾芸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倪二应该是个义薄云天之人。
当然,除了回目中这五个字,作者也没再露半点口风。
那么,倪二到底是如何一个人,就需要读者自己来判断了。
原著中以贾芸对倪二的看法给读者提供了参考:原来,倪二是个专门在赌场放高利贷的恶棍无赖!
不用说,这种角色,放现代社会,就是个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动乱分子,恶人、坏人一个。
这就很有趣了。
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再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倪二言行。
由于这之前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钱被拒,反招惹了一番冷嘲热讽,已经让读者生出许多世态炎凉之叹,一看到倪二对贾芸慷慨赠金,并且不用写借条,也不算利息,豪爽大方,就不由得心头一热,觉得倪二真是个宋江式仗义疏财的江湖豪客,是个鲁智深式爱打抱不平的好汉子,豪爽过人,果然义薄云天。
甚至,还会对贾芸接过钱后的顾虑不以为然,认为贾芸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当时贾芸的顾虑有二:一、生怕这是倪二醉中慷慨,酒醒反悔;二、担心倪二以后要加倍还钱。
而从原著后来的情节发展来看,贾芸这两个顾虑中的事都没有发生,证明了贾芸是瞎担心。
因此,大家就认为倪二是个好人、热心人。
但要我说,这个倪二,不但不是鲁智深式的人物,反倒是镇关西式的人物。
大家读《水浒传》,如果不是在先读了金翠莲那段哭诉,早早就给镇关西标上了恶棍、恶霸的标签的话;而是撇开了前面的不读,直接读镇关西接待前来买肉的鲁提辖那一段书,一定会被镇关西那一张笑脸、那一腔热情所征服,大赞:这真是个和气生财的好人。
回过头来看《红楼梦》的倪二,可不就是这样的人?
倪二是在什么情况下遇上贾芸的?
他是去欠钱人家索了利钱,吃醉回来的。
这一个“索”字,就活画出了倪二去索账时的凶神恶煞。
而且,索的只是“利钱”,可知借出本金之大,可能欠钱人家十辈子都还不起的了。
索了“利钱”,又在欠钱人家大醉一番。
有多少人家经得起倪二这条恶棍的折腾?
这背后又有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发生呢?
索到的这个“利钱”有多少呢?书没有明写,只说倪二从搭包里掏出一包银子塞给了贾芸。
这一包银子,后来贾芸到钱铺了称了一下,共十五两三钱有零。
当时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现在的一千多人民币,这出手就够大方的。
不过,这种大方,恐怕只是对贾芸这种有大户人家背景的人才有的吧?
不信?我们再细看:倪二醉熏熏地走着路,在被贾芸碰了一下,他就如三尸神暴跳,抡起着拳头就要打。
是贾芸赶紧亮明了身份,他才收了拳,并换上了一副迷死人的笑脸,一口一句贾二爷的叫,也不嫌恶心。
老实说,读原著,我是不大相信脂砚斋那些批语的,尽管脂砚斋时不时就以原著作者亲近的人发表“高论”,但越看这些“高论”,越觉得这是一个与原作者毫不相干的人为了蹭热度写的文字。
不过,他在这儿点评了一句,倒是很中肯的。
即倪二对贾芸热情、乐于相助,不过了因为贾芸是“金盆虽破份量在”罢了。
作者写醉金刚倪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呢?
靖本脂批提示后面有倪二和贾芸“仗义探庵”的情节。
我说了,我并不相信脂砚斋那些批语,不过,有“仗义探庵”的情节也不奇怪,没有也不奇怪。
写倪二这个人,不过是作者信手拈来,随意涂抹和勾勒的市井人物,他与卜世仁一样,存在与否,无关原著主旨,不过就是为“红楼世界”增添两个小人物罢了。
就好比您问:《清明上河图》上画了这么多人物,这其中随便一个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对整幅作品有什么影响?可以说有影响,也可以说没影响,小人物一个,可增可删,多一个就热闹一分罢了。
我看到有人研究《红楼梦》已经研究得走火入魔了,索隐,拼命索隐,说什么倪二的谐音是“逆二”,指的是逆贼二闯王的缩写,影射的是在第一闯王高迎祥死后的第二个闯王李自成,妈呀!这种看法,还是不要提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