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通篇贯彻一个”逼“字,一百零八位好汉,各有各的难言之隐,最后齐聚梁山水泊,演出一幕血泪史。人们只注意到其中的大碗酒大块肉,却没有留意,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被逼无奈,才走上不该走的路。
比如今天要提到的高俅。他在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一次出场。原本是一个”浮浪破落户“,被哲宗弟弟端王看中,做了端王的亲随。端王做了皇帝,也就是宋徽宗,不到半年就把高俅提升为殿帅府都尉。
大家会说:这有什么”逼“字可言?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件事情的结果,却没有注意到经过。仔细阅读第二回,你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书中写道,高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
假若不带任何有色眼镜,高俅的技能非常人可比,既精通音律,又擅长舞蹈。放到今天的任何一个工作场合,都是一专多能,可以带动气氛的人物。这些专长对他自己的生活情趣也有极大提升,放到抖音平台,妥妥一个歌舞主播。说不定还能依靠这些,进军演艺圈也不是不可能。退而求其次,就是依靠这些弹唱本领,开个辅导班,说不定也能赶超新东方。再加上高俅能够“刺枪使棒”,比一些娘炮艺人要高出不少档次。
至于最末一句评价“胡乱学诗、书、词、赋”,恐怕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这些文化知识,学就学了,怎么能说是“胡乱”呢?就好像一个人考试考了九十分,横不能说这个人是“胡乱”考的吧?
可是高俅的经历实在坎坷,他和林冲的区别只是没有夺妻之恨,颠沛流离,不受重视倒是一样的。
文中首先讲到,高俅“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被他父亲到开封府里告了一状,便被”断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这个遭遇,先挨一顿板子,再发配出境,不容许他在东京有任何食宿行为,岂不是等于昭告天下:他是坏人了吗?高俅想要回头也不顶用了。由此想起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一句台词:人们内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轻易搬动不了。生而为魔,哪又如何?高俅从此不再回头。
假若不是宋哲宗大赦天下,历史上就不会有高俅这个人了。正是因为宋哲宗的大赦,高俅踏上了回京之路。他的回归并不受待见,先是辗转柳大郎、董将士两处,均表面上欢天喜地,肚子里叫苦不已。不多久,在董将士的”推荐“下,高俅又投到苏轼门下。(央视版《水浒传》在这里故意黑了高俅一把——苏轼让高俅写自己的名字,高俅嘴里说着”君子好逑“的”逑“,笔下写的确是”俅“。这是央视编剧的行为,原著中根本没有这样的桥段。)
原文记载,高俅在柳大郎处一住三年,在董将士处住了十数日,不管如何都算收留了。到了苏轼府上,仅仅住了一夜,就修书一封”推荐“到了小王都太尉处。
这几次推荐,那里是推荐,分明就是扫地出门,不要说高俅,换做任何一个人,心思也会起变化:人人冷眼,世情淡薄,自己怎么可能有一副热心肠?
放眼域外,同样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他就是挑起二战的希特勒。
熟知那段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希特勒当年痴迷艺术,绘画能力不能说超凡,但也有相当功力。他少年时代的梦想就是进入艺术殿堂,为此还在维也纳徘徊很久,希冀被录取。倘若当年维也纳收留了希特勒,世界上就会多了一个画家,而不是一个战争狂人。可是,历史没有假若。下面附几张希特勒的亲笔画作,你觉得水平如何?
再回到我们身边,有一个说相声的,当年也有着和高俅差不多的境遇,他就是郭德纲。
郭德纲自己亲口说过那段心酸往事:
”我当时就想给人家当条狗,但是人家不收呀,还往死里打我,我得活着呀……“
他的话指向谁,官方没有定论,但舆论汹汹,人们都觉得他指向了一个姜姓和李姓著名人士。
郭德纲的恩师也说过:郭德纲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注定他必然嫉恶如仇。
根据这些描述,至少我们可以得知:有时候,不逼你,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无论高俅还是郭德纲,都是被逼无奈的人,只是后来的走向不同罢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