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后水浒传》的故事,与《水浒后传》一样,《后水浒传》的故事背景同是“遍地胡筛吹动”的南北宋之交。
作品中所写的起义军领袖杨么、王摩,本为挛生兄弟,正是在战乱中幼年失散的。作品虽线条较粗,但还是相当真切地勾勒出了战乱濒起时代人民生活的悲惨图景。
作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对《水浒传》的反抗主题作了更深入地挖掘。作品中的杨么,出身贫苦之家,黑暗的世道,促进了他勇于反抗的性格的发展。他在江湖上任侠好义,广交豪杰,被人誉为“楚地小阳春”。
以反抗贺太尉横行乡里的斗争为起点,他主动、自觉地走上了反抗道路。作为起义军领袖,他的反抗意识远比宋江坚决和彻底。他痛恨“宋君昏暗,不信忠良,专任奸邪”,立志要“戮奸除佞,使其知悔”。
他与王摩、袁武等结寨洞庭湖后,公然表示与宋王朝势不两立,这与宋江“权居水泊暂栖身”,望朝廷“早招安,心方足”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后水浒传》以“续书”的形式反映了宋江起义后又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全过程,全书结构是完整的。但比之《水浒后传》,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较小。作为“续书”,情节上照应前书是必要的。但它一味按谱填词,缺乏创造,受前书束缚太大。如殷尚锡痛打董敬泉、开封府劫好汉杨么的情节与《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大闹江州的情节大同小异,是不高明的模仿。以天上星宿下凡来映照起义英雄汇聚的方法,显然也来自《水浒传》,但两书的处理水平大有轻轩。
在《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神话开头,仅是作为一种结构技巧,并没有削弱作品的现实主义描写;《后水浒传》对这一点渲染过多,带着较浓重的迷信色彩。
《水浒后传》与《后水浒传》在艺术上达到的成就有文野、高下之分,但两部作品几乎在同时出现,它们在思想上的共同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两部作品都以南、北宋之交为背景,都带上了较鲜明的清初社会的现实色彩,充满了强烈的反对异族统治的情绪;
第二,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对梁山起义失败表现出惋惜情绪,对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有所批评。《水浒后传》写起义英雄海外立国、《后水浒传》写杨么等集体升天,虽结果不同,但都是对农民起义结局问题的新的思考,是以不同方式来体现人民的美好理想。第三,两部作品都体现了与《水浒传》相一致的“忠君”思想。
《水浒后传》写燕青在金营夜访宋微宗,《后水浒传》写杨么潜入临安向高宗进谏,都是作为起义英雄的一项“义举”重点渲染的。在对待皇权的态度上,两部“续书”同《水浒传》表现方式不同,实际上仍如出一辙。
不过,《水浒后传》重点在抒发亡国之痛,表现反抗异族统治的愿望,忠君与爱国的互相混同尚可理解。《后水浒传》既对宋江寄幻想于朝廷的做法作了尖锐批评,却又学《水浒传》加上入京进谏那样一个情节,与作品的基调相干格,从写法上来说,也是很不成功的。好了,今天咱们就说到这里,希望你喜欢今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