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颜长江摄影评论的首次结集。全书由评论与图片构成,约10万字,张图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颜长江以其摄影直觉,准确地把握中国摄影新趋势,并利用报纸专栏加以介绍,或为摄影家作序言。他的这些摄影评论,以直接、精悍、准确、独立、性灵为特色,观点与文字备受新锐欢迎,有为真正优秀的摄影新锐正名之感。业界认为,这是艺术家评论的代表之作,作者以其敏锐的直觉,率先在学者评论之前准确为新锐正名。
大时代的影像与影像的大时代
颜长江
本书算是我对中国摄影最重要时期的个人观察,读者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中国摄影成熟期的面貌——某种程度上,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有真正的摄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印象中摄影人仅庄学本可观,而张祖道、蒙敏生等先生,创作时期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但因他们活到我写作之时,我且拉入当代—所有我认可并书写的人,恰好我们的肉体生命都曾重合过,这是本书选人的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摄影主要是语言探索,并非摄影家与摄影创作的一个成熟期。到二十一世纪前后,因时代与年轻创作者的相互激发,中国才爆发式地出现一批自觉的、有完成度的摄影艺术家。我有幸与他们为伍、为友、并行,所以看得比较清,对其幽微之处也有更深体会,因此可以作一本当代摄坛点将录,存一点史证,给新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同时,这个文本中无处不在的我,其心态、看法、言辞甚至活法,也可以作为一个注脚,供以后其他研究者找找这个时代的感觉。这算是本书存在的一点价值。
张祖道
来凤县文艺队表演土家摆手舞,年1月15日
我写这些文章的来由不妨交代一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叶,我从文字转向摄影,作为摄影编辑,开始为作品写几句编者按之类。而二十一世纪开始,尤其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始,朋友们的作品出来了,我就开始客串一下评论人,比如给安哥的书写序言就是。到了年左右,中国的一批摄影新锐突起,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一拨之后的第二批,他们没得到及时而充分的肯定,我因喜欢便写了写他们,比如骆丹、张晓等,他们拿我的短文作序言了。当时,正值《新快报》约我写“影像当下”专栏,我便从容地将一批新人写了,大家很信任我,我也相信自己的眼光。那几年,这种没说出来的知音的感觉,让我常常感念。这些文字构成了本书的主干。后来感觉这持续十年左右的两波浪潮到了较长的平缓期,至少我能懂的新人不多,也就写少了。也写过总结性的篇幅较长的文章,因一本书的体例最好保持大致相同,所以不录了。总之,这本书写的是中国摄影的理想主义时期,是一个黄金时代,也就十多年吧(大致是—年)。你说那是个艺术浪潮也行,它会越来越重要,对它展开研究是必要的,所以我也就以列评的形式,先献丑了。
骆丹
选自《素歌》系列,敲钟的约翰,老姆登村
说说本书的局限性。首先,如上所述,我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看作品,尤其是那些干干净净的年轻人的摄影,我自认感觉与眼光是相当好的,这也是我常常成功策展的原因。但我毕竟没有经过学术训练,我自嘲为“不学有术”,凭感觉而已,严谨不起来,是经验主义的东西。尤其是近年出了一批懂艺术哲学的评论家,比如袁园、海杰、藏策等,我感觉只能当学生了。所以,这本书的优点是真诚,还有些浪花般的种种掌故。以后我不怎么写了,更谈不上出书了。
如是,这些文章或许观点可疑,这是由于我作为创作者特有的激情因素挥之不去,这样可能导致言过其实,或因自己有所悟,而在所写艺术家意图之外。比如我写李止就讲了很多,但李止目前是不是当得起我那宏大的期望呢?也还难讲。写曾翰也是如此。谈朋友可能言过,这是文人的毛病。
曾翰
《超真实中国》之《北京断桥》,
如此主观,尤其因自己的感悟,而借摄影家发挥,加上对摄影的理解有个人的局限性,所以,选人并非完全公正。当然,我不是判案,也不是修史,相当程度上是为了我自己表达的痛快。而另一方面,有很多好作品值得欣赏,但并不能引发我去写作,除了叫好,也无多言,这就少了一些杰出的人。所以,我想再强调一下,本书所录未必个个一流,没录入本书的还有很多高手。本书是当不起评价摄影成就的标准的,只是供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摄影而已。
因此我特别强调,下列朋友,我因没水平或没力气(这是实情)暂未评写他们,以后如有修订本,或将补上:
张海儿,最有艺术家气质,却一直在摄影的本来道路上(而非观念先行)硬扛,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州街头影像,是摄影真正个人化的最早标志。
上海的陆元敏老兄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像语言就已圆熟,是都市摄影的代表。那一份洋气与地气的完美结合,学也学不来的,非得他这个上海人来做。
青岛的吴正中、天津的莫毅,也相当好。
上述算是“纪实”大范畴的人杰。我的标准首先是得有自己的摄影语言与表达深度。到了新的一辈,我觉得冯立、王轶庶是幸运的。同前辈一样,他们的抓拍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影像得到了更大的解放。我说幸运,是指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又能产生戏剧性影像的方法,可谓得心应手,飞花摘叶,比我这种苦思慢作要舒坦多了,何况刀刀到肉呢!我是很羡慕的。
洪磊
《紫禁城的秋天》,
下面说说景观方面。曾力,虽不常在摄影界,但他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拍出了十三陵的风景,是中国景观摄影浪潮的先声,而且其作气质高华蕴藉,后无来者。
若说气象可比曾力者,张克纯或可当之。《北流活活》实在是一部大作,悠远、明净、俏丽,可传后世。有时面对杰作,我赞叹之余,并无多言,对他也不能硬说。以后交往多了,自然有想说的。同样情形的还有上海的郑知渊,他对复杂城市景观的把握,可谓极致完美,观之如读城市面容,也是智慧之人。
木格(《沿墙而行》)与陈卓,则是稍晚的成果,也很可观。
封岩先生,是黄钟大吕,其作虽是山石野草,却真是幅幅如碑,直上远古,非同小可。当然,他的作品,看上去是局部景观,但不是在摄影的传统上发展出来的,更多的是当代艺术对摄影的进入(本书论人,均在此二途,摄影进入艺术或艺术进入摄影)。以当代艺术或观念进入摄影的,我写得较少,不算专家吧。我敬佩的有李天元、翁奋、李俊、邢丹文等艺术家。其间美妙难言,以我的能力,还不够评写。
黎朗
选自《凉山彝人》,四川布拖补尔,
我看重的摄影家还有:付羽、路泞、大食、鸟头组合、阿斗、罗洋、李政德,等等。总之,以上名单是很不完整的。另外,我写过一些外国摄影家,比如杉本博司、弗孔,因其非本国人,只好不录。写杉本先生的标题很有意思,叫《中国没有慎终追远的庄严法相》,这代表我对中国摄影的一个期许,暗含我对自己的要求。
总之,本书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所幸,已有的人,已能帮助我形成个人主题。想一想,这就是对当代与摄影关系的一个整体看法:我们处于一个大时代,如何针对非凡的现实,实现某种揭示与超越。这个主题并非我个人的兴趣,而是事实就是如此:这一时期杰出的摄影家都在与艰难复杂的时代做困兽之斗,他们是时代的总结者、发现者、警示者,是智慧之人,是精神造就者,因此也是道德上的不凡之人。没有什么比为人类担当更有道德色彩的了,而人类又处于这么一个伟大而危险的时刻。我谨向他们表示敬意。
李勇
4.5km,选自《日常的风景》,
我写过一些总论,其实是对我个人摄影思想的总结。不多言。我想,无非是行到水穷处,或能够坐看云起时。我们干的就是这两方面。
要说“点将录”这种写作形式,多少受古典小说《水浒传》的影响,引起我的兴趣。我的同事,著名的文史学者胡文辉,就著过《现代学林点将录》,影响很大。我在摄影界做不了这种深入而公允的研究,只能表示敬佩。天津的萧沉兄倒是以同样的方法,作过当代摄坛点将录,在圈内有点影响。我也在其中,所以要了一本,一看是他自己印的。这应该是二十一世纪初的点评,现在看有些时过境迁了。我期待以后有机会,和萧兄这样的同好一块研究,再点上个将,是可能的。说起来,梁山故事,前后也就活跃了十五年左右,我说的中国摄影的这个爆发期,时间也就这么长。
最后,感谢郑幼幼女士的出书邀请,谢谢姜纬兄作的序言。我们一直一路同行。谢谢阅读本书的朋友们,包括率先对本书作专业审读的杨千帆,我们都是同路人。
年11月22日于广州黄埔功甫家塾
内页样张
来源:摄影图书专营店
更多荐书我和照相机的七十年
镜头里的奥林匹克
中国浙江摄影家文献
与摄影之美同行
浙江当代摄影艺术
大河通途水安澜
中国匠人
“中国河北摄影家文献”
一个人的摄影史
王琦:行摄埃塞
时间之间
摄影美学
梁达明
中国园林与18世纪欧洲园林的中国风
玛丽·艾伦·马克《幕后》
贾传军《我的运河》
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
王天抒《人间不失》
《设计之美》
摄影可以改变世界吗?
更多征集
中国摄协“在线影展”
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库推出“定向约稿”服务
征稿
影像中国俱乐部摄影月赛
6·30截稿
佳能EOS绝美星空摄影作品征集
6·30截稿
第十届“沣标杯”关爱残障公益摄影展
7·31截稿
“奋进武义·共同富裕”摄影大展
8·25截止
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启动申报
8·1截稿
第十届“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
8·31截稿
“美丽中国蝶变龙岗”全国摄影大展
9·10截稿
“清风临·家国安”全国摄影大展
9·20截稿
中国·张家界第二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
9·26截稿
“新征程新济宁”全国摄影大展
11·30截稿
“韵味水乡——泽国”全国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