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并没有交代高俅的死,直到电视剧大结局时,高俅仍然活着。《水浒传》电视剧在结局上基本遵照了小说的安排,如高俅代表朝廷招安了宋江,表面上是维和的措施,实际仍用了“以寇治寇”的方法,让梁山好汉去打方腊,结果最后一群人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散的散,落得个以凄凉的结局收场。
很多人都知道,高俅因为球踢得好,一跃成为当时汴京朝堂的座上宾,他和李师师之流能够一跃成为宋人歌颂的对象,一是当时宋朝的影视娱乐业空前开放,二是社会环境好,比唐朝更好,别的不说,单说当时宋朝人对离婚的规定那是相当开明,其中一条就是鼓励女子在离婚后去寻找第二春,不以子虚乌有的“贞操论”去捆绑束缚她们。宋朝还特别有钱,有钱到造个反也不好造,因为底层人民生活安乐,就不大支持造反这个事。高俅生在这样的时代,前期可以说是一脚踢进了国足,后期则成为集权化的产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高俅做事,也做小人,后人定义他为奸臣,希望高俅有一个不好的下场,尤其是他把梁山好汉的一群人都算计了,因此更是该死至极。
据明杨定见刊本《忠义水浒传》版画《三败捉高俅》和容与堂刊本《宋江三败高太尉》版画里的记录,当时宋江等人捉了高俅上梁山以后,不敢慢待,只是把高俅灌醉了以后让燕青和他相扑,结果高俅跌了个嘴啃泥,这才略消众人心中之恨。也有人说,都说梁山好汉厉害,怎么没把高俅弄死,对于既不搞生产也不搞贸易的梁山好汉来说,经济来源都是靠土匪式的抢,哪有底气撼动国民GDP当时占世界总量50%的大宋政权,因此,高俅绝对不会死在宋江等人的手上,何况真实的历史中梁山好汉只有三十六个,是当时活动在京城周围的流寇,作者施耐庵可以歌颂他们反思自己处境并向强权抗争的精神,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招安已经是这帮好汉最好的归宿,虽然最后连招安也失败了。
有相关史籍记载高俅是死在开府仪同三司的任上,大概活到了五十岁左右,但没有更详细的死因,只是说高俅死后,钦宗削了他的“太保,开府仪同三司”两项官职,给了个节度使的爵位和简国公的称号。老百姓不服,在高俅死的那年岁末金军二次包围东京的时候,群众们趁火打劫把高俅的府邸烧了个精光,有说书人集结了高俅的条条罪状写成话本,宋以后逐渐传给后人,称他便是横死也是死有余辜,这个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