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翠莲的命运看原生家庭对她的伤害
作者/张艳梅
金翠莲是《水浒传》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在书中的两次出现都是小三的身份。第一次是在潘家酒楼上啼哭时被鲁智深听见唤来问话,得知其随父母来渭州投亲不着,母亲又病故,被镇关西强媒硬保做了妾。但因“他家大娘好生厉害”,“将奴赶打出来”。第二次是鲁达打死镇关西后潜逃到代州雁门县,恰巧遇上金家父女,金翠莲给当地财主赵员外做了外宅。
看了她的两次遭遇,我们不仅要问——她怎么总是做小三呢?我们书中找答案。金翠莲自述:“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子父们盘缠。”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她有谋生的本事。“奴家是东京人氏”,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如果发挥特长,一家三口完全可以衣食无忧。但他们却举家到渭州投亲。为什么投亲,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难想象出是因为生活拮据,想到亲戚处寻求帮助。投亲不着,金翠莲被镇关西看中,父亲三千贯把她卖给镇关西作妾。虽是强媒硬保,但他们如果不肯的话,想逃跑总会有办法。主要还是金父想让女儿傍大款的想法使其落入镇关西的圈套。
有什么想法就会遇上什么样的人。路上遇见一个京师古邻,做媒将金翠莲做了财主赵员外的外宅,“衣食丰足”。这是金父想要的生活。金翠莲幸福吗?不幸福!他们把鲁智深请到家中,赵员外马上就知道了,带领二三十人“各置白木棍棒,口里都叫拿将下来”。赵员外防着她呢,她没有自由。
这就是原生家庭给金翠莲带来的伤害。在这种父母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自食其力一说,光想从别人身上谋取好处,在他们眼里,孩子是他们赚钱的工具,让孩子跳火坑也在所不惜。父母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孩子,金翠莲的两次遭遇中根本没听说她对父亲有任何怨言。在她的潜意识中父母的想法就是她的归属。
张艳梅,淇县卫都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