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美女老师,最让人心动原创赵彤彤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本期故事关键词:教师节-
外文系有一位老师,只能教学生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却不能教学生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于是系领导就找杨绛商量让她来教,她欣然应允。杨绛的英文水平极高,教课却不贪快只求认真,所以学生们都学得很扎实,她也很受学生喜爱。
”
-1-
见素抱朴
有才能的人,有更多的人脉,也有更多的机遇。像杨绛夫妇这样,面对众多诱惑,依然“安心行我路,不为名与利”的学者,不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没有被拉入社会的大染缸,陷入平庸。
杨绛与钱锺书有很多机会离开祖国,去寻找更为奢华、舒适的生活,甚至可以有更为适合做学问的环境,但是他们都拒绝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杨绛和钱锺书抛来橄榄枝,朱家骅以联合国教育文化会议首席代表的身份邀请他们去联合国任职。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的汉学家斯伯丁来信,邀请他们去英国执教,来自牛津大学的邀约不只这一次。
钱锺书给牛津同窗好友的信上曾写道:“Still,one’slotiswithone’sownpeople.”翻译过来就是“人的遭遇,终究是和祖国人民结连在一起的。”这是钱锺书的真实想法。
这对学者夫妇在个人去留问题上,意志坚决。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依自己的意志与原则为主,从不为虚名所累,更无畏艰难险阻。从年,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到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们的选择从来没有改变过。有些知识分子,选择台湾,选择国民党;还有些知识分子,选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杨绛和钱锺书的选择,始终如一。他们只选择坚守在祖国的土地上,等待新中国的太阳。
战争的苦难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反而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不爱唱高调,嘴上不喊爱国,只用行动去表达。他们不逃跑,不远离父母之邦,不抛弃家人朋友。若国家不强大,即便跑出去,也是仰人鼻息,他们有文人的傲骨,他们不愿意那样。
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就是幸福的。杨绛夫妇很幸运,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胆识。
杨绛和钱锺书收到了清华大学的约聘书。拿着这份聘书,最为感触的是钱锺书,他与清华的渊源颇深,在清华读书,在清华认识杨绛,在清华执教。自从离开清华之后,那里就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所以对于清华大学的邀约,他非常高兴。彼时的杨绛,是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文系教授。听从清华大学的召唤,两个人辞去现职,一起北上清华。
年8月24日,杨绛夫妇带上女儿圆圆,登上了北上的列车。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周而复亲自帮他们买的软卧车票。两天后,他们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这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到了北京,他们先到杨绛的堂姐杨保康家里落脚。
当时外文系的系主任名为赵诏熊,他安排钱锺书教大二的英文,负责“西洋文学史”和“经典文学之哲学”两门外文课,同时兼管外文研究所事宜。很快,他们有了新的住所,就在新林院七号乙。旁边住了林徽因、梁思成、霍秉全、潘光旦、林超等先生。校方很重视钱锺书,每个月的工资为斤小米,只比系主任少20斤,比其他同级的同事多很多。外文系的事情,教务长也常来征求钱锺书的意见。
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时之间举国共庆。为了这一天,祖国大地上的人民已经盼了太久。第二年,《毛泽东选集》出版了,随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会事关重大,由徐永焕任主任一职,急需英文专家学者加入。
彼时,钱锺书已在清华教了一年的书。一天,乔冠华突然来访,提出请他加入《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于是,钱锺书在年8月的时候,被借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工作,翻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编译委员会地址在北京西城堂子胡同,钱锺书在此工作期间,每周末还要回清华指导研究生,直至他们毕业。事情定下来的时候,一位旧友特登门祝贺,钱锺书诚惶诚恐,等对方走后他和杨绛说:“他以为我要做‘南书房行走’了。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金岳霖也是委员会的一员,陆陆续续地又有十多位学术界的名流翘楚加入进来:南开大学英语系教授、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胡毅,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教燕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陈振汉,曾经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欧美文学的陈逵,时代出版社的英文编辑沈国芬,人民文学出版社英文组组长王仲英,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袁可嘉,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部编辑黄雨石(钱锺书的学生)等。
在毛选委员会中,分工明确。钱锺书负责翻译的部分包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和《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等。作为译者,首先要通读全文,做到读精、读透,成竹在胸后落笔翻译,翻译完成还要相互校正,再经过若干次集体的校勘,才最终定稿。
有一次,遇到翻译“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合适,钱锺书不假思索地说:“Afallintothepit,againintoyourwit.”译文对仗工整,还巧妙地具有中文押韵的特点,众人交口称赞。
中文博大精深,翻译工作常常是在反复修改,杨绛笑着说他们是《奥德赛》中的女主角在织布,一直处于一种织了拆,拆完再织的状态。好在钱锺书的理念就是“无功无过,尽心尽力”,如果译稿被否定了,就再修改。有一点非常让人佩服,那就是钱锺书非常认真,有争议的东西可以改,但是明知是错误就一定直言不讳,即便是原文有不对的地方,他也敢于提出质疑。这就是学者精神。秉持着“不冒尖、多做事”的原则,钱锺书的工作一帆风顺。
翻译人员在一间大办公室工作,每周开会,要学习马列主义,但不要求说心得体会。这里的人少,自然会议也不多。钱锺书的日常是白天紧锣密鼓地工作,晚上就去逛旧书店,有富余的时间就读书。钱锺书翻译得快,别人要做一天的翻译工作,他半天就译完了,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看书,对此他十分开心。
黄雨石是钱锺书在清华大学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也入选委员会,常常协助老师的工作。黄雨石曾说:“钱先生不看电影不看戏,似乎除去读书,没有其他爱好或任何消遣的玩意儿。中南海的宴会请帖,他从来未去参加,总把时间腾出来用在读书上,从不肯轻易浪费一点点。”
还有一次,钱锺书和几个年轻人一起逛书店。钱锺书边翻着手边的书边说:“雨石,你在这儿,如果能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于是几个年轻人都兴奋起来,四处翻生僻的书来考老师。谁知道钱锺书真的都能答对,所有人都钦佩不已。
-2-
清华为师
北京,中国的首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杨绛就出生在这里。很多人都不记得娇小的她其实算是北京姑娘。杨绛和钱锺书曾在最好的年华中在这个城市求学,走过了这里的每一处名胜古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们的回忆。
走入阔别多年的清华大学,漫步在魂牵梦绕的清华园,杨绛想起母亲唐须嫈。母亲在世的时候,常常取笑她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母亲已经离开了那么多年,不知她要是知道杨绛又回到清华,会说什么样的话。也许是叶落归根,漂泊已久的杨绛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
杨绛教授英国文学,这是她最擅长的。多年前,她在英国图书馆中读过的那些书,都在她记忆的殿堂中守候多时,威廉莎士比亚、查尔斯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还有拜伦、雪莱等人,这些名字都在她脑中深藏已久,如今她终于可以大展所长。
清华大学有一个规定,夫妻不能同时在校当专职教授。钱锺书到清华后是专职教授,于是杨绛便以兼职的身份在校任职,即便大家都知道她完全有资格当一名专职教授,但是碍于规定,也只能如此。
外文系有一位老师,只能教学生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却不能教学生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于是系领导就找杨绛商量让她来教,她欣然应允。杨绛的英文水平极高,教课却不贪快只求认真,所以学生们都学得很扎实,她也很受学生喜爱。
杨绛在清华大学兼职教课,虽然只是“散工”,算不上正职,但是却可以免去很多公事和会议。所以后来当清华改革制度,请她做专职教授的时候,她也只愿意当一名兼职的“散工”。如此,她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喜欢读书,偶然读到一本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小说《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很是喜欢,于是就把全书翻译出来。后来这部小说译文以《小癞子》为名出版了。
《小癞子》讲述了一个流浪孤儿的故事。卑贱贫苦的孩子流浪漂泊,领略了人间疾苦。小癞子的主人,有死爱面子、装腔作势的绅士,有虚伪无耻、兜售免罪符的教徒,还有卖水的神父和画手鼓的主人。小癞子的奇遇,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写就,众生之相跃然而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被描摹得惟妙惟肖,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人性的阴暗。
杨绛对欧洲文学名著如数家珍,深厚的文学底蕴、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她将《小癞子》翻译得非常流畅生动,那些幽默俏皮的讥笑,那些本相毕露的描述,她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用极为传神的笔法译成。
年4月,杨绛翻译的《小癞子》正式出版发行,后来重印多次。《小癞子》在文学史上被各国一致推崇为“流浪汉小说”中的开山之作,而翻译这部作品,是杨绛翻译生涯的一个开端。从那时起的近30年的时间中,杨绛翻译了无数佳作,惠泽后世。
对于翻译,杨绛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迎合,不谀上,也不媚俗,从心而行。
当时流行穿列宁装,但是杨绛却喜欢穿旗袍。在当时清一色的列宁装衬托下,杨绛那些做工精良的旗袍,无疑让她更引人瞩目。杨绛撑着一把洋伞,穿着旗袍,微笑着走在清华的校园中,浑身都散发着优雅的气息。登上三尺讲台,英国文学从杨绛口中娓娓道来,留下了一抹让学生难忘的倩影。
美是没有绝对的定义的,而是应该有很多维度,不是只有容貌之美,还有精致之美、力量之美、野性之美或者投入之美。杨绛该是智识之美,她没有绝世容颜,但是她的智慧与学识让她闪亮。毕竟是江南女子,雅致是融到骨子里的,她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而变得粗糙,反而被打磨得愈加美丽。
杨绛,一个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女子,走入人生最鼎盛的时节。清华为师,她知足恬淡、潜心学问、励志修身。
钱锺书欣赏杨绛,在他的眼里,杨绛是最好的妻子,更是交心的朋友。有一次钱锺书在友人王辛笛家做客,友人笑着问他“uxorious”是什么意思。钱锺书说不知道。原来这个词的意思是溺爱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誉妻癖”。友人怎么会不知道什么意思,分明拿他打趣呢。
晚上回家后,钱锺书就把这件事情和杨绛说了。杨绛好奇地问:“你誉我没有啊?”钱锺书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誉了。”杨绛笑着追问:“你誉我什么啦?”钱锺书说了三件往事。
“一件是《称心如意》上演,杨绛一夜成名,可是你还和以前一样,一点没变,就像什么也没发生,照旧烧饭洗衣,照顾我。
“一件是日本人来抓你,你应付得那么沉着,把他们引进厅堂,又假装倒茶,三步并两步地上楼把《谈艺录》的稿子藏好。日本人传唤你到宪兵司令部问讯,我都很担心,你却很镇静,平时睡眠不好,可是那天晚上你睡得很香。
“还有,你那次买回一桶煤油,阿菊把煤油炉灌得太满,溢得到处都是;一点火,油全燃了,火舌窜得老高,快到天花板了,周边堆着干柴,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阿菊早已发呆,我和阿圆也吓得大叫‘娘快来,快点来!’你过来一看,火势凶猛,用被子浸水已来不及,灵机一动,顺手抄起一个尿壶倒扣下去,火柱立刻灭下,又铲起炉灰,扑灭周围剩下的小火舌,一下子全压住了。一场大祸被你给止住了……”
钱锺书这边滔滔不绝,杨绛却听得不好意思了,连忙打断他说:“快别说了,呆大!”
杨绛就像是一株翠竹,绿叶葱郁、高雅清幽、中空外直、虚怀若谷。竹子扎根地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风雨中,才让人感受到杨绛竹子一般的胸怀,她用竹子一般的淡定和坚韧,成为家里的精神支柱。
-3-
悠然一家
夫妻俩一起生活一辈子,不只靠爱情维系。男欢女爱的激情过后,是柴米油盐。因此,两个人要白头偕老,除却相识相爱之外,更要互相适合,大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到一日三餐吃什么,甚至饭菜的咸淡、口味,这些都是夫妻之道。
而杨绛与钱锺书的婚姻生活,从相识相爱到柴米油盐,与别人没什么不同,但是有一个方面,却与别人大大的不同。这一点,他朋友口中的描述更为真实。
黄裳也是有名的作家、记者,是钱锺书的好友,钱锺书夫妇到北京之后,他到北京出差的时候曾经去二人住所探望他们,也看到了这对学者伉俪是如何的挑灯夜读。
钱锺书和杨绛住在清华的一处教授住宅中,没有家具的屋子有点清冷,屋子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西式餐桌,只有两个长条箱子竖起来充当座椅,长桌上面堆着两摞书,钱锺书与杨绛一起坐在桌子的两边静静读书,还有一只花猫趴在垫子上。
这幅画面在一些俗人眼中,似乎是有些清贫、平淡了,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觉得。他们每天都在读书进步,每天都有新的体会可以一起谈论,这样的相处才是学者伉俪天长地久的日常。杨绛与钱锺书每天除去上课之外,就是读书,晚上是他们一起挑灯夜读的好时光。幸福未必是丰盛的物质,也可以是内心的富足,是裹在俗尘杂事中的浓情蜜意。
小花猫是从保康姐家抱回来的,取名“花花儿”,常常趴在客厅睡觉。杨绛喜欢这只花猫,还将花花儿写出来:“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杨绛幼年在苏州时养的猫。,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
定居北京之后,圆圆有了正式的学名,钱锺书和杨绛没有按照族谱排名来取,而是直接把她的小名化为学名,于是有了“钱瑗”这个名字。她在上海刚刚读完初中一年级,到北京就应该读初二了。但是根据规定,钱瑗年岁不够,只能继续读初一。杨绛看着小钱瑗,踌躇起来。重读初一浪费时间,而且钱瑗体弱,她也不愿意孩子太辛苦了,于是就自己教她初二、初三的课程,将来直接报考高中。钱瑗在家学习,也不是第一次了。
小时候的圆圆一直体弱多病,几乎成了杨绛的心病。年的时候,圆圆右手的食指突然关节胀大,经医生诊断为骨结核。医生告诉杨绛,这种病是没有药可以治愈的,大人以为小孩子不懂事,没想到小小的圆圆当时就听懂了,回到家就哭着和妈妈说:“我要害死你们了。”幸好,当时已经过了抗战时期,家里条件好了,给孩子吃了很多营养品和维生素,钱瑷在床上休养了10个月后,总算是好起来了。圆圆的小学课程,因为常常生病的原因,大半都是在家里跟母亲学的。
年7月,钱锺书的爷爷百岁冥寿,钱锺书和杨绛曾带上圆圆回无锡老家聚会。钱家人一同欢聚,非常热闹。圆圆这一趟,还被爷爷钱基博称赞为钱家“读书种子”。
圆圆喜静,不喜欢跑跑闹闹,于是躲在厢房里边看书。厢房的柜子里有一摞《少年》杂志,圆圆看得津津有味。当时爷爷在床上午睡,圆圆蹑手蹑脚地帮忙盖被子。过了一会,钱老夫子睡醒了,看到有个小女孩在旁边看书,就问她是谁,看到她在读书,又考问了几句学问方面的问题。圆圆当时已经11岁了,读过《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钱老夫子一时之间大为惊喜,惊呼:“吾家读书种子,惟健汝一人耳!”
夫妻俩都是名家学者,教孩子的初中课程自然很轻松,只要给钱瑗制定好了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即可。钱瑗每天要用毛笔写两页大字,再用英文写一篇作文,由爸爸负责指正;数、理、化则由妈妈教。钱瑗每天的学习任务不多,有大把的时间出去玩,足迹遍布整个清华园。庄严肃穆的礼堂,高耸入云的气象台,停着旧飞机的废弃院子,垂花门后的古月堂,大片的草坪,荷花池畔的苍松古柏,钱瑗觉得“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是水木清华”。
钱瑗特别喜欢音乐,所以最喜欢去清华灰楼的音乐厅。那里有琴房,每个月缴纳一元钱,每天可以练琴一小时,钱瑗总觉得一个小时过得太快,常常见到琴房空着就去弹。因为弹琴,还有一次落下了作业,没有写完毛笔字。怀着侥幸的心理,她把之前写的充数交上,结果被爸爸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经过这一次事,钱瑗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老老实实,把“真”放在第一位。
钱瑗是个孝顺的孩子。有一晚,钱瑗发低烧,杨绛就让她早点睡,但是她惦记着要陪母亲去温德先生家里,就强撑着,她担心母亲一个人走夜路害怕。还有一次,快入冬的时候,钱瑗偷偷去雪地里把煤堆里的猫屎弄干净了,因为她知道妈妈一定不让她干活,就总是悄悄地帮家里干活。
钱瑗从小就聪明,擅长读书,但也会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一次钱瑗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跑去问爸爸。钱锺书没有给她答案,而是让她自己去查。于是,钱瑗就去书上找答案,查了一本没有就再查第二本,就这样直到查了五本,才找到正确的答案。钱锺书用心良苦,他在教女儿如何做学问,答案要自己去寻找。
年秋天,钱瑗顺利考上了女二十中,也就是原贝满女中,成为一名高中生。因为要进城读书,钱瑗开始住校,周末休息才回清华园,而此时的钱锺书因被借调进城工作,也是周末才回来,所以平时只有杨绛在家,幸好还有小花猫花花儿陪着。在爱猫这一点上,一家三口倒是和已经过世的杨荫杭如出一辙。
花花儿非常听话,终日跟在杨绛脚前脚后,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还很会抓耗子。有一天下午,杨绛赶着去上下午课,走出门不远就看到了花花儿,“嗷嗷”怪叫着探身往灌木丛中走。花花儿也看到了杨绛,立刻细声细气地叫着走过来,杨绛立刻失笑。杨绛要去上课,就赶花花儿走了,小猫咪很聪明,站定了看着杨绛走开。这只聪明小猫陪了他们一段时日,在后来搬家的时候走失了。
钱锺书也爱猫,在《容安室休沐杂咏》中有他纪念这只小猫的诗文:“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蝶忆儿猫。”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书信来往越来越少了,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续写《广绝交》,心中的情感不知何处寄托,春天的风吹过,想起了那只走失的小猫。
杨绛一家人的生活,如画卷般美好,画中有严父慈母举案齐眉,有聪慧爱儿以孝为先,还有一只灵猫做伴,更添喜趣。这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在的家常生活,如同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羡煞旁人。
-4-
无妄之灾
杨绛一家人美好而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就开始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身在京津的知识分子们。
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率先在京津高校教师会议上做了报告,题目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周总理讲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该如何确定自己的革命立场、观点和方法,号召全体教职人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成为文化战线上的战士而努力。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率先跟进,响应党的号召,发起教员学习运动。一石入水,层层涟漪荡漾开来。
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指明全部教职人员和高中以上学生都要进行思想改造,旨在肃清反革命分子。12月1日,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全国范围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开始。
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主要是从观念上改变,同时加强学习力度,也就是“脱裤子、割尾巴”。文人斯文,听不惯这种话,于是就称之为“洗澡”。杨绛后来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洗澡》,就是以此为大背景来创作的。《洗澡》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可见用词造句之精妙。
知识分子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思想运动很不理解。杨绛在小说《洗澡》中,借用人物朱千里之口说出了些真心话:“这和我全不相干。我不是官,哪来的官僚主义?我月月领工资,除了工资,他家的一个子儿也不沾边,贪污什么?我连自己的薪水都没法浪费呢!一个月五块钱的零用,烟卷都买不起,买了便宜烟叶子抽抽烟斗,还叫我怎么节约!”小说只是故事,但是现实却更加残酷。
政治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杨绛是不理解的,也不愿意沾的。钱伟长曾经指出,杨绛不肯说一句有关政治的话,根本就不学习进步,还当面笑说要改造她。费孝通连忙打圆场说,还是不要了。
思想改造运动与“三反”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华园不见书声琅琅,批判狂潮汹涌而至。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动员阶段、讨论阶段、声讨阶段,这些杨绛都亲身经历过。
动员阶段,主要是大家对思想做一个统一认识,大家的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
讨论阶段,气氛已经非常严肃,大家背靠背地调查个人是否有和资本主义沾边。
声讨阶段,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为之骄傲,如果有问题的,就要被声讨控诉了。
杨绛的声讨大会开始之前,她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都觉得她的问题很简单,既不“向上爬”,也不“混饭吃”,工作认真,相夫教子,只是对于新中国没有一种主人翁的积极性。杨绛的检讨也就是从这点说一说,顺利通过了。
晚上,怀着轻松的心情,杨绛接受了一位亲戚的邀约,一起去参加声讨大会,没想到此行却惹来一场无妄之灾。
有一个杨绛觉得根本没见过的女同学走上台前,声嘶力竭地控诉杨绛:“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情势急转直下,几千名师生一起将眼光落在杨绛身上。于是“杨季康先生上课的内容”被添油加醋,摊在众人眼前。她那位亲戚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杨绛只好眼观鼻、鼻观心,当听不到。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色发白,腿发软。”“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
会议结束后,杨绛孤零零地走出礼堂,好像进入一个真空地带。四周是窃窃私语,隐约听到有人在说:“还不如我们无才无能呢!”当真是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吴达元是外文系的主任,他走到杨绛身边问:“你真的说了那些话吗?”杨绛回答:“你想吧,我会吗?”吴达元肯定地说:“你不会。”他心里清楚,杨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女先生,说话很有分寸,这样优秀的老师是不会说那些话的。
回家之后,钱锺书和钱瑗都不在,杨绛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事情,心想:“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转念又想:“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于是释然,想着自己也没有什么大志向,算了,只是难免还有些愤愤不平,真是遭了无妄之灾。
杨绛在《我们仨》中曾经写下过关于“三反”运动的只言片语:‘三反’是旧知识分子第一次受到的改造运动,对我们是‘触及灵魂的’。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
平凡之人总是随波逐流,被那些世俗框架改变了原本的观念,进而改变了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人云亦云。只有坚守本心的人,才能够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杨绛的生活改变了,很多人对她不理不睬,但也有人始终如一。她没有想太多,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也没有过于在意旁人的想法,这个世界的围观者太多了,很多是那种自己都没过好,还妄图置喙他人的人。豁达的心胸让杨绛并不在意。
原标题:《清华的美女老师,最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