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借酒独自浇愁,不觉沉醉,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在白粉壁上挥毫写下了《西江月》词和七言绝句各一首,后来被“在闲通判”黄文炳看到认为是反诗,宋江因此被蔡九知府派人抓捕,对于这一词一诗,很多读者为宋江叫屈,认为他并无反意,是被诬陷的,甚至也有人认为这也是“文字狱”。
那么,究竟宋江的反诗该如何解读呢?且看其中的《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这首《西江月》按《词林正韵》押第1组韵,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可见宋江也是粗通文墨的,词的大意是我宋江从小就攻读经史,长大后也精通权谋之术。不过时运不济,一直如同卧在荒丘的猛虎,始终忍气吞声,不敢张开爪牙。但即便是这样,老天依旧对我不公,竟然让我刺文双颊,沦落成囚犯发配江州。以后如有机会报仇,我一定要血染浔阳江口。
再看七言绝句: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符合七绝仄起入韵格律,用词张狂,霸气侧漏,大意是我宋江身虽然在吴地,但心却从未离开山东,江湖漂泊唯有感慨岁月蹉跎。来日要是能实现凌云壮志,我就敢取笑黄巢,其实你也没什么了不起。
有人认为黄文炳理解成反诗,只是因为他“机深疑猜”,又结合宋江此前经历,认为宋江其实怀有忠君之志,猛虎自喻是表达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取笑黄巢是蔑视其为人,这样的解读不能说完全不对,宋江此时确实内心苦闷,因而感慨壮志未酬、岁月蹉跎,但诗中不见任何忠君之念,自喻猛虎虽并不一定是取而代之的意思,但“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却明显是想采取极端的手段,一个囚犯想快意恩仇,那么报复的又会是谁呢?
而他日“敢笑黄巢不丈夫”几乎就是喊出“我要造反,我要比黄巢做得更好”了,黄巢都不是大丈夫了,取笑他的该是什么地位的人?一个“刺文双颊”的人要实现凌云志,当然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那么去梁山等土匪窝落草造反就是极有可能的选择。
即便不是黄文炳,换成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文人,看到这诗词都能解读出作者的暴戾之气,再看落款“郓城宋江作”,联想起宋江平时为人、所结识江湖朋友,当然都会得出结论“此人将反”。
而“宋江因反诗被诬陷才逼上梁山”的说法其实就是一块遮羞布,只是让宋江套上悲剧英雄的虚假外表罢了,宋江迟早都会造反,题写反诗与否不会影响结局。
关于宋江反诗,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