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语文丨送你ldquo阅读六件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周一(其他学科)丨周二(语文)

周三(数学)丨周四(英语)

周五(班主任)丨周六(微周刊)丨周日(好文精选)

名著阅读很重要,这一点大家都有共识。然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大部分仍处于“读一读”的状态。

那么,该如何引领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深耕”?十几年来,我尝试根据“元阅读”认知策略,指导学生调节阅读过程,实践中慢慢总结出“六步深耕法”,在区域阅读推进中得到广大老师的直接沿用,效果不错。

“荐读”——深耕第一步

“课标”推荐了一些名著,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本”教材每册也有“名著导读”,但这似乎不能满足学生“精神发育”的需要。因此,“深耕”的第一步还是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从“荐读”(“推荐读物”简称)开始吧!我们设计了以下表格,进行元阅读能力的前测,了解学生的元阅读能力,为“荐读”寻找“学情”。

《元阅读知识调查表》

1.请列出你在小学读过的文学作品五部。

2.你喜欢哪一类的文学作品?

3.你通常在什么时间阅读?

4.你在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吗?读后感呢?

5.进入初中了,列出你最想读的作品十部。

童真式阅读的心理、青春式阅读心理、应试式阅读心理、快餐式阅读心理……根据“学情”“荐读”,我们直面学生不同阅读兴趣和爱好,这是初中三年能否持续阅读的关键。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课标”已经推荐了哪些?

二是本地中考有哪些是“必读书目(篇目)”?

三是学校生源结构是怎样的?

四是推荐的这些作品是否有足够的“营养”,能否保证学生“营养均衡”?

五是推荐多少本为宜,三年如何读完?

基于以上几点,实践中,我们在“课标”“建议”的基础上推荐了本名著,来落实“读什么”的问题。

推荐部分书目

这部名著,分为“精读书目16部”“泛读书目34部”“浏览书目”50部,题材涵盖“小说与戏剧”“散文与随笔”“古籍与古典”“心理与励志”“历史与文化”五大类。

其中“精读书目16部”分成六个学期,每学期三部(九年级下学期一部),期中前读一部、期末再读一部、寒(暑)假读一部。

“精读”书目是列入学期课程计划的,是“深耕”的对象,并体现在各次考试中。“泛读”也是必读书目,安排在假期阅读;“浏览”是为一部分文学爱好者准备的“营养大餐”。我们每年还会根据当年出版市场与阅读现状对于推荐的书目进行“升级”。

“导赏”——深耕第二步

学生拿到一本名著,如何让他拥有持久的兴趣,又如何策略性地去读,读前的指导就十分必要。限于课时,所有名著都来一次导读难以实现,但我至少会具体指导精读书目。

有时候直接凭借苏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章节,更多时候我也设计一些“导赏”课。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如果发现自己头脑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别人补充这些知识。

内容上,导赏课一般包括整本书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赏析、名家评点等环节。

方法上,一要紧扣名著各种特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科普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阅读方法不尽相同。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时,必须引导其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讲述书中故事、评价书中人物和作品思想价值的读书方法,培养继续使用读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评价书中人物品质、评价人物根据内容谈谈自己生活感受的读书方法。

二要借名家名言或精辟语言推介。

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指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三是利用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获取感觉。

名著里面不乏精彩片段,出彩的片段层叠不断,可据此吸引学生走进阅读名著。比如,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就可以将“筑路”一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钢铁”的炼成。

四是用教材名篇之“点”带动相关名著之“面”。

课堂教学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

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就可以引出名著《朝花夕拾》中鲁迅所写的其他故事的阅读。

从阅读时段来看,“导赏课”可以是“前(阅读前)导赏课”“中导赏课”“后导赏课”,根据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时段,选择合适的“导赏”内容。这种“深耕”,即是一种“点燃”,又是一种“指路”,完成阅读的“表层加工”,是老师作用的主要体现。

“活动”——深耕第三步

阅读疲乏、畏难和依赖心理,是阅读教学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改变的策略有哪一些呢?我的做法是,开展各种样式的读书交流等活动。

常规的活动有读书会名著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主题演讲等。尤其是读书会更为常态。

以我们学校为例,学生对于开展的16部“精读书目”读书,采用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方式,通常分“全书概貌”“必答题”“抢答题”“情节表演题”四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最后决出前三甲。同时,学校在每年阅读节(4月23日)还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与阅读相关联的活动,一时阅读氛围浓得化不开。

丰富的阅读活动

近年,我们名著阅读的活动从教室走进了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文化景点:“增华阁”里读经典;“北固山”上吟诗词;“文心苑”中辩话题;“米芾园”里写诗文;“赛珍珠馆”听回音;“芙蓉楼”边话传说;“梦溪园”里谈梦想。镇江,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风景已为孩子们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我们的任务是领着他们,走进去,演绎精彩。

如果说“导赏”是老师把学生引到水草丰茂的草地;各种读书“交流”则是让学生在草地上沐浴阳光、沐浴营养、沐浴成长。

“读后”——深耕第四步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怎么读”。

双休日、寒暑假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黄金期”,我们每次都会布置写读后感,还根据章节随文批注。学期中则用“名著阅读反馈表”紧盯阅读过程。

“反馈表”每周一上交检查,是一周的阅读情况反馈,每周阅读底线目标为50页,每学期按20周算,就有0页,三部名著的样子。“反馈表”主要有三栏,一是“概述”,记录本周阅读的主要内容;二是“反思”,每次字左右,或感悟、或鉴赏;三是“探究”,是一些思考题。

阅读反馈表

概述反思探究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深耕措施,但里面却大有讲究,一来控制了阅读的节奏,有的孩子喜欢囫囵吞枣,一天就能读完一部名著,还很得意。但这不是精读的法子,我们将一部名著分成若干次,每次规定相应的章节,也切合了他们的“时间宝贵”的现实。当然,有些孩子在精读的同时,还会有泛读的名著,这也是我们提倡的。

第二,从反馈表的栏目设定来看,就是在引导名著精读的深耕办法,“概述”是回忆性质,更是一种提炼。“反思”是一种“读后感”,我们要求每篇的读后感不少于字,并由四个部分组成——引(引用阅读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议(对此部分展开议论)、联(联系自己或社会的实际)、结(进行小结,批评、劝勉、鼓励等)。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不是读完了整本书的读后感,而是读完某一部分的读后感,这样就便于从细部入手,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第四,有人说,最好的作文课是阅读课。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