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疑问,为什么水浒传是一本反朝廷的书,但朝廷却没禁这本书,虽然金圣叹被朝廷问斩,但也不是死于水浒传的传播和批注上,这让人纳闷,为什么朝廷会给水浒传开绿灯?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就要明白宋江和梁山好汉的人格特征,当然有人说那是因为宋江本就是为了招安去的,并不是真反朝廷。
是,这是原因,但这不是我要讨论的角度,我是要从人格的角度去讨论梁山好汉,而不是在他们的阶级层面去分析,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和身份,阶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格的影响也许还在延续着,我们要知道人格的区分不是按好坏,和善恶进行区分的,而是分贵贱,就是我们说的高贵和卑贱,有些人他本身就是具有卑贱的人格,他就算一辈子不做什么坏事,那他也基本是活在卑微之中,有些人他本身就具有高贵的人格,因此就算失败了,也会有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势让人敬仰。
在邓晓芒的一本《文学与文化三论》中他引用了黑格尔的一段内容(大意):主子凌驾于奴才之上,就有了高贵的意识,一旦面临比自己强大的主子时,他将比奴才更奴才;反之,当一个奴才意识到自己卑贱时,当他意识到这种卑贱的普遍性,那必然卑贱同样会落在主子的头上。后者其实换成另一句话,大家都会立马理解其含义,就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解释,那些将相王侯他们难道就比我高贵吗)。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人格的差距所带来的命运走向,朝廷可以允许有水浒传,但绝不会允许有陈胜吴广这样的故事,因此我们几乎在文学作品里看不到陈胜吴广这样的故事典型,而只能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面,去找这样的文学典型故事,如西方的《失乐园》不是渡边淳一的而是 弥尔顿的《失乐园》。
作家刘再复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就是针对水浒和三国,最早鲁迅提出的水浒气,也是对书中的人物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水浒虽然是一本反朝廷的,但宋江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卑贱的人格身份意识,他们自始至终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卑贱,虽然他们兄弟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但仍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在晁盖死后,宋江把聚义堂改为了忠义堂,本身就恢复了自己卑微的奴才身份。
因此这本书,完全可以成为一本朝廷的教科书,其实我总结了这篇文章也并不是对水浒的这种时代局限所不依不饶,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而是为了把邓晓芒在书中提出的这个卑贱与高贵两个人格分类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水浒传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在这种所谓的高贵人格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质疑”,这种质疑的习惯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需要质疑,缺乏了质疑,很多学术就无法开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提出过,当时的人们具有一种水浒气,当代刘再复也提出过水浒的人物是我们应该引起反思的,如今我在邓晓芒的这本《文学与文化三论》的书中再一次看到了他们提出的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这就说明,我们至今仍然还有一种卑贱的人格存在,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在自己身上摈弃这种意识的存在根基。
鲁迅曾经说过,最好后人不会在看他的书了,他的意思就是当他的书彻底的被抛弃的时候,就是他愿望完成的时候,就像我们今天再也不会去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了,就是因为我们彻底的要向那个时代的人告别了,但如今看来鲁迅的书我们还是在看,当代的作家还在沿着鲁迅的路继续走着,这就说明这种人格的塑造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