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之心,铺笺情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m-mip.39.net/m/mipso_4255059.html

(山东张道友)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回顾自己走过的创作之路,时时沉浸在回忆与珍惜之中,也常常想起过往岁月的艰辛、贫瘠与刻骨铭心的事与人。

80年代的中国,城市生活不算富裕,农村更是艰难。那时没有像样的书包,靠母亲东拼西凑、红一块紫一块的碎布手工缝制而成。也没有钱去买书本,只能买一张或两张灰色的草纸,父亲帮着折叠成32开本的式样,或者更小的样子,我便在上面写生字、作数学。我更多的兴趣是对小人书、古线装书籍充满了渴望和期待,只要我看到谁手里有小人书、小说集,都会想法设法弄到手读下来。

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信息十分闭塞,等我把周围小伙伴们的小人书、小说集等书籍看完了,便开始思考如何能再多看一些书。有件事,现在想来都不可思议,我竟然惦记上了梁山县拳铺镇的新华书店。这个梁山就是《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其实,我是郓城人,这个郓城就是《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中的郓城,因为我们村子地处梁山县与郓城县交界处,村子离梁山县拳铺镇仅有7、8里路,去郓城县城的话,需要三十多里地,去梁山县城也需要近四十里地,于是我选择了拳铺镇。现在来讲,不要说七、八里路程,三、四十里路程,就是三百里路程也不在话下,开车的话也就个把小时左右。那时,农村没有自行车,全部靠步行,再说,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毕竟体力和心理素质都不强,竟然独自一人跑到了拳铺镇的新华书店,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经济和思维都很落后,人们极少出“远门”。

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坐在拳铺镇新华书店水泥地上看书的情景。至于走的哪条路,走了多长时间,我的记忆是模糊的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风风火火!只记得,走进新华书店那一刻的兴奋劲!我围着玻璃书柜一会窜到东,一会儿窜到西,等全部打量个差不多,便开始装模装样地让书店阿姨给我拿出一本,我佯装挑选,迅速地开始翻阅,等看个大概,便递还给阿姨,装作没有相中的样子,再挑选一本出来,快速翻阅。

那时的书店不像现在,现在的书店是开放式的,量贩式的,自由式的,可以自己尽情挑选、遨游。过去的书店是封闭的,营业员与购买者中间有一个宽宽的玻璃柜台相隔,外面的人只能看,不能摸,相中的哪本书,需要请示营业员,然后由营业员拿出来,当面翻阅一下,而且时间不能太久。不像现在,只要书店不打烊,你尽可以阅读,哪怕一整天。过去不行,只要不买到手,书与你只有一面之缘。

拳铺镇新华书店位于国道拳铺镇的东侧,离国道约有米的距离,书店面南背北,是一排平房,门口大约有四、五级台阶,地面是水泥地面,很光亮,室内温度很清凉,这些记忆很深刻。

其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店的那位阿姨。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留齐耳短发,面容很清秀白净,两只手经常交叉握在胸前,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去的次数多了,便熟悉起来。

她问我:小孩儿,你家是哪儿的?

我说大王村的。

够远的!你喜欢读书?

嗯,我喜欢小甲虫历险记、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其他的也喜欢。

你可以买回去看看。

这里书太多了,我买不起。

这样吧,你可以在这里看。不过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了。

我惊讶地接过那位阿姨从柜台里面递给我的小人书,贪婪地坐在地上翻阅起来。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好快,转眼一上午时间过去了,阿姨要下班,我说,把我锁在里面行吗?我想多看看......

那可不行,这个事不能办!

又回头一笑,对我说:你这个小孩儿心眼可不少哩!

记得,那时,无论我怎么哀求,都没有达到目的。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阿姨锁门而去,我没有办法,只好蹲在书店门口等,等待下午开门。至于肚子饿不饿,没有太大的印象,可能是因为心里只想着读书,年龄又小,所以对肚子的事情印象不深。

就这样,我坚持了很久,那位阿姨给我很大的照顾。后来,家里人发现我经常不在家,便问我去哪里玩了,我怕父母知道了会阻拦着,便没有说出实情。不过,为了避免我无端地“失踪”,父亲加重了我的工作量,如,只要没有功课,上午必须给耕牛割回多少斤草,下午必须给自留地棉花喷几遍药,这样,我便失去了很多自由掌握的时间。书店是去不成了,我心里懊悔了很久,只恨没生在镇上、县城,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去读书。

再后来,好像是供销社集中下乡,卖布匹,锅碗瓢盆,还有图书。我兴奋的发狂!曾买过一本《聊斋志异》系列的《画皮》,还有一本《踢鬼的故事》。欢喜的不得了!

后来,上了初中,再没有去过拳铺镇新华书店。不过,那位帮助过我的阿姨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参加工作后,曾想着去拳铺镇看看,去新华书店看看,去看看那位阿姨,可是,一切都面目全非,昔日的一切都变了模样,乡镇升级改造,拆掉了原来的房屋和建筑,新华书店也没了踪影......

我常常想,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大多在幼年或童年养成。幼年时,祖母给我讲述过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童年时,又读到很多的各类各样的书籍,这些都无疑给我今后的写作之路打下了奠基。拳铺镇新华书店那位不知名的阿姨给我的帮助,一直萦绕在脑际,没有忘记,也无法忘记,毕竟那个年代贫穷与落后伴随了人们很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几多辛酸......

以后的生活里,我走过很多地方,从南国到北疆,从黑土地到雪域高原,可回头想想,最揪心、最难忘的仍然是儿时生长、生活的地方,最牵挂、最思念的仍是家乡房顶冒起的袅袅炊烟和简陋庭院里吵杂的鸡鸭鹅鸣......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甚。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永远无法忘记生育自己的热土。

如今,时过境迁,拳铺镇的新华书店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我仍然一直深深地怀念过去的时光。只是,我再也无法找到书店的那位阿姨,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时光,尽管那时很清苦,很贫瘠......

我常想,如果那位阿姨当年是四十岁的话,现在她年岁应该是在八十岁左右,也许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的那个孩童在今后的日子里读了更多更多的书,我多想再见到她!

有时想着想着这些,思念着过往岁月,眼泪便慢慢流了下来......

张道友,笔名弓长张,山东郓城人,现供职于济南铁路局,作品多次获奖。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集《天问》。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