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传》包含两重矛盾
《水浒传》包含两重矛盾:一重是国家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平民百姓与贪官污吏的矛盾。这重矛盾关联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反抗斗争精神,追求公平正义,维护个体利益和尊严,敢于对抗邪恶势力,敢于反抗官府。面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各种压迫凌辱,勇于抗争,揭竿而起,不畏朝廷王法,不畏流血捐躯。人生态度,快意恩仇,向往大碗酒,大块肉的生活。敢于杀官造反,甚至取而代之。
书中敢于反抗斗争、铤而走险者很多,“逼上梁山”是主要模式。也有主动出击者,主动劫取官府不义之财,或行侠仗义打死恶霸者。也有历经犹豫徘徊,几度反复之后才逼上梁山者。伴随他们走上反抗斗争之路,他们体现出个性人格的傲岸和个体生命的尊严。
《水浒传》另一重矛盾是对外的国家民族矛盾。这重矛盾关联家国情怀和民族性格。“家国情怀”是一种家国同构、休戚与共的情怀。
传统血缘宗法社会培养出家国一体的人生使命感,期望承担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梯次性人生使命。历经社会战乱、国破家亡、百姓涂炭、民族苦难之后,人们痛定思痛,家国情怀进一步升华,会联系人生态度,睹黍离而生悲,感家国之痛而伤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家国情怀可以融入人们血液,化为人生态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匡扶天下是男儿。
当家国情怀遭遇外敌侵略和民族危难,最容易激发人的民族感情,激荡民族热血。须要指出,对外的国家矛盾和民族矛盾,是一种历史范畴的概念。历史上汉朝与匈奴政权,宋朝明朝与辽金元和清朝政权的矛盾,曾是国家矛盾对外矛盾。
对外矛盾激发民族感情,主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至高无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小我荣辱,可以舍弃。
国内的阶级和阶层矛盾始终存在,平民百姓与贪官污吏的矛盾始终存在。对外的国家民
族矛盾却常有变化,矛盾对象、矛盾程度都可能变化,这类矛盾经常有阶段性特征。理解把握两类矛盾的转换碰撞,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难点。
2、宋元时代内外矛盾推动《水浒传》产生
《水浒传》的发生发展,与以上两重矛盾紧密相关。英雄好汉反抗贪官污吏,揭竿而起,劫富济贫,不畏官府和王法。这方面特性,容易得到后人理解和认可,本文不作展开。
而《水浒传》能够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学经典,是因为这部作品更为厚重,其产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家国情怀与对外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用“农民起义”来解释《水浒传》,但这令人疑虑:若讲农民起义,有很多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之乱、黄巢之乱,乃至北宋的方腊起义,在规模气势、时间跨度、地域范围各方面都远远超过水泊梁山。很多农民起义建号称尊,甚至一度夺取天下。相比之下,宋江一伙时间太短规模太小。
然而,众多大型农民起义得不到古代文学的反映;即便少数作品有反映,也是根本否定态度,如《三国演义》否定黄巾起义,《五代史平话》否定黄巢起义,《水浒传》否定方腊起义等等。
大型农民起义被忽视被否定,规模很小的《水浒传》却受重视受肯定,根本原因就在于《水浒传》的特殊性。《水浒传》包含两重矛盾,反映对外矛盾、家国情怀,反映外敌欺凌、民族危难深重时,怎样对待外敌,怎样对待朝廷。
《水浒传》及其续书《后水浒传》、《水浒后传》等,一致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水浒传》能成为中国文学经典,原因就在于此。
《水浒传》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时间段,在南宋和元代。北宋末的宋江事件并不算历史大事,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这个故事在南宋迅速发展。国家残破,人心思变,北方难民,大量南下,社会上流民和游民激增,推动通俗文艺粗豪尚武的审美倾向。人们渴望收复失地,渴望宋朝军事力量壮大,对草莽武装持有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