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需要好名徒弟罗贯中帮师父改书名,这才

如果有人问你是否知道《江湖豪客传》这本书,估计你会摇头表示不清楚。而如果问你是否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你一定耳熟能详!

是的,《水浒》的原名就是《江湖豪客传》。而这本书的作者施耐庵,对大家来说早就如雷贯耳。

作为一部充满刀光剑影热血豪情的武林小说,施耐庵给其起名为《江湖豪客传》是有着相当现实意义的。

江湖,泛指江河湖泊,也可以引申为四海为家、到处漂泊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引申为远离朝廷的民间,更可以用来泛指不接受当权控制和法律约束而率性而为的社会环境。

水浒中的人物角色不是杀人放火的江湖凶徒,就是无政府意识的游荡侠儿,又或者是官逼民反的底层小人物,所以,使用江湖这个词是十分贴切且寓意彰然的。

豪客,一般指的是侠客,又或者泛指英雄豪杰。古时的侠指的是武艺高强、替天行道的人,他们的价值观是自由和自谓的正义,而不是忠诚和秩序,所以,这里的豪客并不是指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侠客,而是指以自我意志为核心的武林豪杰。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连孙二娘这等开黑店的人物也能被列入其中了。

不过,这本书为什么后来被更名为《水浒》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本书的背景和立意。施耐庵年幼多才,35岁时和刘伯温同中进士后为元朝官员,但元末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他不久后辞官闭门,后又在张士城做了两年的军师,由此可见,施耐庵本身还是非常具有反抗暴元的斗争精神的。

这本书是在施耐庵跟随张士诚起义这段时间开始写的,可以考证《兴化县续志》书中《施耐庵传》记载:“士诚入内,至耐庵室,见耐庵正命笔为文,所著为《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也。”

所以,这本书其实也是在折射元末时期起义军的抗争精神。

《水浒》这本书是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壮大水泊梁山和受宋朝招安后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从这一点上,可以明显看出这本书的立意和背景与施耐庵所处时代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要理解水浒的字面意义和本质。在《说文解字》中“浒”的表面意思是“水边”思,书中的位好汉们聚居的根据地就是方圆八百里的水泊梁山。

在《诗经》里有“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这段话描写了周族的祖先率众迁徙至岐山脚下、开创周族日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基地的故事,而这一故事情节恰好和水浒好汉聚集梁山泊、壮大发展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由此可见,水浒一词更贴近书中的故事情节,且诗意盎然。

再次,我们要理解施耐庵更名水浒的原因。施耐庵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其书作虽然命名为《江湖豪客传》,但这个名字不仅江湖气息足,且不符合施耐庵的士林身份。

随着这本书在当时的社会上广为传播,他对这一书名就越来越不满意了。他的徒弟兼文友罗贯中深知施耐庵希望清名传世的执念,不愿被后人看作是空空子这类游侠类小说的作者,就提出来用水浒这一比较有内涵和文学气息的名字,施耐庵欣然采纳。

现代以来,随着水浒被多次拍成电视剧,梁山泊好汉的人物形象也逐渐正面化、仁义化,再加上片尾曲《好汉歌》的广为传颂,《水浒》越来越成为一个传播侠义精神的名片,深入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