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读者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的一个事实是,三部书各都写有一位居高临下的女性仙人或菩萨,分别即《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姑。
她们虽有为仙、为菩萨等等的不同,给读者的印象也判然有别,但是同为女性,若观其大略,可统称为神女;其作用也大体如一,即都充当了对书中主人公指点迷津,辅助、监督、考核以成全其事的角色。
我把这一文学现象称之为“三位女神,一种角色”,并因中国古代武术、象棋中都有“仙人指路”之说,略变而称之为“女仙指路”的叙事模式。这一杜撰的说法虽未必十分确当,但在更好的概括出来之前,可能给有关讨论一个方便。
本文以下将依次分说“三位女神”各自的源流及其在各自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比较三者的异同,从“一种角色”发现与发明,总结我所谓“女仙指路”模式的总体特点,并追溯其渊源,略论其在文学——文化史上的意义。
一、《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
(一)、汉唐至宋代典籍中的九天玄女形象
“九天玄女”或称“玄女”,为道教女神。历史上道教神谱中的玄女向为黄帝师,有时与素女并称为房中术的鼻祖。如葛洪《抱朴子》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内篇·极言》);又张君房《云笈七签》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卷一百《轩辕本纪》),均记载甚明。
但在更多情况之下,玄女是一位代天宣命,以兵书战策授黄帝等人间之有道者,职司人间治乱的女性兵家人物。
作为女性兵家人物的玄女形象,初见于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万民钦命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史记·黄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
这里的玄女即为天遣下世,以兵法数术助人间有道者的女神形象。与此相应,汉以降多托名玄女所作兵法数术之书,如《后汉书》之《皇甫嵩传》注引有《玄女三宫战法》,《方术列传序》注谓“兵法有……《玄女六韬要决》”。
而《隋书·经籍志》有《玄女式经要法》一卷、《玄女战经》一卷、《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旧、新《唐书·艺文志》有《黄帝问玄女法》三卷、《玄女弹五音法相冢经》一卷、《玄女式经要诀》一卷等。
是知自汉至唐,玄女作为女性军事家的身份逐渐凸显,影响日渐扩大。但至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又名《集仙录》)出来,这一形象才得到比较完整的描写。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四《墉城集仙录·西王母》载:
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剪神农之后,诛榆冈于阪泉,而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
同卷《墉城集仙录·九天玄女传》云: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帝师不胜……,帝用忧愦,斋于太山之下。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衣,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
居数日,大雾冥冥昼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首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
玄女即授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帝遂复率诸侯再战,……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来迎,乘龙升天。皆由玄女所授符策图局也。
《云笈七签》
上引《集仙录》记玄女事,虽主要为敷衍《龙鱼河图》“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符,伏蚩尤”的话,但无疑是更加集中而鲜明了。
特别是其首创《九天玄女传》中,不再提及其“人首鸟身”,还增写了九天玄女为“圣母元君弟子”,“黄帝之师”;因黄帝之请,自“太上”降于“太山之下”,以及玄女与黄帝授受的过程,遂使玄女形象具人性,且鲜明生动。其上师王母,下传黄帝之沟通天人,以靖人间祸乱的灵应,奠定了这一形象在后世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便于在乱世流行,并引入写兴亡治乱故事小说之中。
上引《九天玄女传》不见收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编纂的《太平广记》,至少表明宋初社会上对九天玄女并无很大的热情。但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应是与真宗诡造“天书”先后降于宫中与泰山之说并封禅泰山有关,能与人间“天书”的九天玄女空前地被重视起来。
张君房于真宗天禧(—)年间开始编纂的《云笈七签》收有《九天玄女传》的事实,似可表明至真宗朝九天玄女在道教信仰中地位的跃升。
与此相应,宋人有关玄女的著作较前代激增,仅《宋史·艺文志》所载就有《占风九天玄女经》一卷、《玄女金石玄悟术》三卷、《玄女玉函龟经》三卷、《玄女五兆筮经》五卷、《九天玄女坠金法》一卷、《玄女三廉射覆经》一卷、《玄女常手经》二卷、《玄女遁甲秘诀》一卷、《玄女式鉴》一卷、《玄女关格经》一卷、《玄女截壬课诀》一卷、《玄女简要清华经》三卷、《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厌阵法》一卷、《九天玄女孤虚法》一卷、《玄女遁甲经》三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玄女十课》一卷、《玄女断卦诀》一卷等,达十九种之多,数量远过宋以前历代所有。
这一现象标志了时至宋代,九天玄女的影响空前扩大和深入,其作为天命下世干预人间治乱的女性军事家形象,有了进一步定型。
(二)、宋代九天玄女形象进入说话艺术
宋代九天玄女形象影响的扩大与深入,适值说话艺术日趋兴盛,玄女故事特别是其作为女性兵家人物的一面,遂成为说话人博采文料以资演义的内容,而引入话本。
今见宋元人刊话本中,元刊《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中《孙子与乐毅斗阵》曾写及“孙子言曰:‘九天玄女阵。逃身白旗,近里青旗,中心黑旗,四面八方皂旗;中间一发九面绣旗,各一处是九天玄女……’”
玩其末云“各一处是九天玄女”,似以九天玄女有九处身形,当是写其有幻形变化分身之神通;加以下文写其阵法之难破,更见其兵术奥妙。这一描写标志了九天玄女形象在宋元话本有关战争的描写中,已经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其随着北宋末年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的流传进入宋江故事,成为故事的重要参与者,就是很自然的了。
今见最早把九天玄女与宋江故事联系起来的,是宋编元刊《大宋宣和遗事》。
这部记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朝政的野史,《前集》有一段敷衍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其中写宋江在郓城县,因杀了阎婆惜,被官府追捕,逃回家乡宋公庄上,“走在屋后九天玄女庙里躲了”,因拜玄女,得“天书一卷”,上写三十六个人姓名,又有诗曰:“破国因山木,刀兵用水工。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三十六人名号之后又有一行字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云云。虽然叙述简略,下文也未再提及,却成了后来《水浒传》写九天玄女敷衍生发的基础。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宣和遗事》虽然并没有写明九天玄女是泰山神,但传统上九天玄女授黄帝“天书”既在泰山,那么她自然也就是泰山神祗。而《宣和遗事》也正是写及“那时吴加亮向宋江道:‘是哥哥晁盖临终时分道与我:他从政和年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
又写宋江为了感谢“东岳保护之恩”,“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两相对照,可知《宣和遗事》确是以所写救护宋江并授之“天书”的九天玄女为泰山女神,所以要感谢“东岳保护之恩”。
(三)、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与《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形象的描写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除《水浒传》之外,罗贯中的另一部小说《三遂平妖传》也曾写及九天玄女,即第二回的“圣姑姑传授玄女法”和第十三回的“圣姑姑教王则谋反”两故事中出现的“圣姑姑”。罗尔纲先生曾经据以与《水浒传》所写九天玄女等相比较,证明《水浒传》的作者正是《三遂平妖传》的作者罗贯中,颇具说服力。而元代民间有信奉九天玄女之俗。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姑玄女课》云:
吴楚之地,村巫野叟及妇人女子辈,多能卜九姑课。其法:折草九茎,屈之为十八;握作一束,祝而呵之;两两相结,止留两端,已而抖开,以占休咎。若续成一条者,名曰黄龙傥仙。又穿一圈者,名曰仙人上马圈。不穿者,名曰蟢窠落地,皆吉兆也。或纷错无绪,不可分理,则凶矣。
又一法曰九天玄女课。其法:折草一把,不计茎数多寡,苟用算筹亦可。两手随意分之,左手在上,竖放;右手在下,横放。以三除之,不及者为卦。一竖一横曰太阳,二竖一横曰灵通,二竖二横曰老君,二竖三横曰太吴,三竖一横曰洪石,三竖三横曰祥云,皆吉兆也。一竖二横曰太阴,一竖三横曰悬崖,三竖二横曰阴中,皆凶兆也。愚意俗谓九姑,岂即九天玄女欤。
因此,《三遂平妖传》与《水浒传》共同写有九天玄女形象的现象,除可以为二书作者都是同一位“东原罗贯中”的旧说增加一定说服力之外,还显示了罗贯中在当时社会九天玄女信仰的影响之下,对这一女神形象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