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爱《水浒传》,从12岁第一次看到后,这本书就成了她居家旅行必备,随她走南闯北去到了世界各地,以水浒笔法为衣,坦荡行事,也成为她一贯坚持的人生底线。
三毛成年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国外游历,直到挚爱荷西意外去世,人到中年的她才孑然一身回到故乡,经历过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后再看《水浒》,她自然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见解,于是在出版的《流星雨》一书时,她附了自己讲《水浒》的两张CD,内容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武松、潘金莲、孙二娘。
这两张CD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三毛,她幽默而风趣,颇具搞笑天赋,说起书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尤其是她为我们解读出了与大众认知截然相反的武松、潘金莲及孙二娘,虽然有点刷新三观,但又被安利的心服口服。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其中两位女性人物与三毛的命运,也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缘分与重合,甚至可以说,她们各自身上都有三毛命运的投影。
1、三毛对《水浒》另类解读
“潘金莲”是个特别敏感的符号,提起来除了贱人、淫妇,毒杀亲夫似乎没其他可说,假如有人敢在公共平台或场合发表同情金莲的言论,百分百要遭到正义大众的炮轰。
因为大多数人看到《水浒》中她与武松、西门的情节时,满眼都是武松的亲情大义,至于毒杀亲夫的她,跟西门就是一对天造地设,恰逢其会的邪恶狗男女。
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争议也历来有之,潘金莲三个字成了坏女人的代名词,有人说这是作者施耐庵对女性的痛恨与偏见,这小说里的女性不是祸水、贱人、就是小妾、妓女等没几个好的,唯有个正面且年轻的孙二娘,还是杀人不眨眼的母夜叉。
作为《水浒》的亲生粉,三毛归国后亲自下场说书,通过无数详实的细节解读,为她爱豆平了反,施耐庵对女性没有任何歧视与侮辱,说那些话的是都没认真看书,人云亦云的贩卖两性仇恨而已。
金莲一出场,书中就交代了,她父母兄弟姐妹全无,在富人家作奴婢,富人想强她,她跑去告诉了富人婆,不肯屈就与他。
贫穷的小女佣竟然拒绝有钱有闲的大叔老板,你说金莲是不是很有骨气?
“不识抬举的穷鬼还想要诗跟远方,去忍饥挨饿站街卖烧饼吧。”,富人一气之下转手把金莲卖给了矮矬穷的炊饼小贩武大郎。
生在那个普遍不把女人当人的社会里,像金莲这样除了容貌一无所长的女子,甘于平淡也许能安全度过一生,但金莲是个欲求强烈的人,特别是当家里来了武松这样一个“堪与她匹配”的酷哥时,她怎还耐得住寂寞。
在她娇滴滴先后喊了39声叔叔劝酒、调情时,暴脾气的武松并非一开始就拒绝的,他心里也七上八下的做斗争,最后理智战胜私欲,道义赶走悸动,严词拒绝了她,施耐庵塑造的武松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绝不是大众眼里看到的,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大直男。
在这里,三毛特意提醒,施耐庵在本部分内容里频繁提到帘儿一词。
挂在门窗上的帘子,把有限空间做了一个隔断,分出内外,帘子不管厚薄都可以随便掀开,里外的人都能看到彼此情形,就像人之间的情感,虽不同体,总能在某些时刻察觉到彼此的心迹流动,之所以大家行事都还在正常范围,就是因为在我们涌动的情感、情绪之间隔着一道或厚或薄,随便一下就能掀开,名叫理智的帘子。
武松与金莲第一次见面也是隔着帘子,是她先掀开了帘,金莲与西门第一次遇见也是因为帘子,她的帘子掉了就该关窗,可她却探头朝外张望……
她不是天生的歹毒蛇蝎,只因为太看重情爱在人生里的作用,把情爱当成一生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不顾人伦勾引武松,心甘情愿被西门拿下,为他马首是瞻。
三毛对金莲的出身与情感诉求是满怀同情的,她的细腻解说也改观了部分读者对施耐庵的误解,他哪里是仇女啊,他为女性的呼喊与不平都融入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呢。
金莲从可怜到可恨的转变里,有她出身原因,有当时社会环境原因,最大的原因还在她自己:当一个人的情感超越理智,早晚会酿出祸端,失去理智的人身在地狱,行事跟恶魔没有两样。
理智的帘子不要随便掀起,魔鬼正在外窥视武松杀嫂后被刺配发往孟州,这天同解差走到了十字坡前,不知哪条路是他们该去的,抬头看到一家酒店,就进了那里,在此三毛再次提示,十字是在水浒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
不识字的鲁智深,在十字路口围观抓捕自己的悬赏令险些被抓又被救,宋江要被杀时也是在十字路口,梁山好汉们救了他,武松如今也来到十字坡前,暗示武松也要被解救了。
十字路口,意味着东西南北皆可选,选择越多人越迷惑,选错的几率也越多,一步踏错就是一个天壤之别的人生,在你处于人生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选择时,出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改变你人生轨迹的贵人。
十字坡的孙二娘对于武松就是如此。
武松进店吃饭时对孙二娘言语轻佻,但二娘是干嘛的啊,小气吧啦的金莲给她提鞋也都赶不上趟的,她心里骂着脸上笑着,拖出来一桶加酒蒙汗药,把色胆包天的武松给放倒了,预备做包子馅料。
但在得知武松冤情后,立即豪爽仗义的帮他打理了一切,正是孙二娘出主意并把武松打扮成的行者模样,才盖住他两鬓的刺配金印,躲过通缉上的梁山。
三毛对机智聪慧的二娘很是赞许,她可以戴花黄、着纱衣当卢买酒,可以面对刀枪不惧懒皱眉,真是有胆有识、仗义侠气的巾帼不让须眉,同时她更是一个理智大于情欲的女子,不然也不可能维持住这个孙家店,还在江湖大有名气。
母夜叉是她的花名,这又凶又壕的女子,简直一朵刺玫瑰,又飒又美。
三毛的解读给一直被女权狂喷仇女的施耐庵解了围,三毛的解读更让我们得到反省,不管看名著还是在生活中,都不能只看到事物表象就匆匆下论断。
人性是复杂的,世界更是无奇不有,五花八门,所有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被各方面原因所促成,但其中占比最大,几乎可以左右人生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自己情感的约束。
愿我们都能守护好,各自心中那道透明而纤薄的理智之帘,不要轻易掀开帘子,因为恶魔正在门外窥伺。
2、重情是她的骨,任侠是她的皮,精神内核永远孤独
熟悉三毛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痴情狂热,我行我素,一方面犹豫自卑,敏感多疑。
她文字给人的印象是温柔与浪漫兼具,她的语音纤细、快速,给人感觉柔弱又焦虑,尤其在听了她对《水浒》三位角色的解读后,更加确定重情是她的骨,任侠是她的皮,她的精神内核永远孤独。
一般而言,拥有强烈爱恨与敏感性格的人,都常会被莫名的哀伤笼罩着无法自拔,这种个性有的源自天生,有的是跟童少年经历有关。
三毛很小时跟随家人经受过一段战乱流离的日子,导致她性格敏感孤独,极度没有安全感,在一次因为考试原因被老师当众惩罚后,精神彻底崩溃。
休学在家也无法停止这种精神上的恐惧折磨,后来跟随一位画家学习油画,那位画家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把她推荐给著名文化人白先勇,从此三毛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让精神有部分寄托的空间。
三毛对金莲的凄苦出身能感同身受,是因为她从小是一个精神孤独的人,孤独有两种,一种是情欲孤独,一种是精神孤独,金莲是前一种,三毛是后一种,但两种孤独带给人的感触是有部分共同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与荷西相爱的六年,是三毛不长的人生里,精神最为丰盈的阶段。
当时她生命力极强悍,战斗力也高,东打西打,总想打出一个窗口,将自己从人生的困境中释放出来,所以她开始拒绝了荷西的求爱,但这个温柔的男人并未像三毛之前遇到的那些男子一样,不爱便恨,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他依旧温文尔雅,温柔恬静,心态好的不得了,每次在街上遇到三毛,总是用西班牙礼节与她相见,即便她把旁边的男朋友介绍给他,他也不愠不恼,礼貌的跟那人握手问好。
结婚后,三毛由衷的感叹,荷西真的是一个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阳的人,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光芒照耀着别人,他们结为夫妻后,他把这种光芒反射给了精神常年孤苦无依的三毛。
六年相伴,荷西暖了三毛一生,也痛了她余生,丰盈的精神世界再次坠入孤绝之中,她在滚滚红尘中流浪着,却再也遇不到能破解她孤独的人。
虽然眼中常常带笑,内心却时时大雨倾盆,纵然寻遍万水千山,奈何斯人已逝,温柔的夜里,永远再无法知晓,梦里的花究竟落了多少,她的爱不再,就像雨季不再来。
三毛重情,也痴情,从她跟荷西的爱情就足以可见,某种程度上她是情感大于理智的人,精神孤独的人一般不会去寻求外在宣泄途径,所以最后的自杀也可以解释的通,而潘金莲那种情欲孤独的人,一般只会寻找外援,一旦遇到来自外界诱惑,就如同垂死之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不撒手,为之成妖成魔。
三毛与荷西这样的三毛,却同时具有孙二娘的豪爽仗义。
从小酷爱《水浒》,她一直以其中人物的坦荡风格为自己行事底线,她同情遭遇贫穷的人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爱自由、爱旅行的她,到过很多贫穷的地方,也做过很多爱心活动。
在条件困苦的撒哈拉,她和荷西自己动手设计房子,用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箱子改做家具,去垃圾场捡汽车轮胎搞“鸟巢”式坐垫,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
她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讲课,用相机拍下荒僻地区游牧民的困顿生活,随身带着药箱给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人义务诊治,并大方的把当地稀缺的日用品等无偿送给当地人,无论是工人、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得感恩,她都一视同仁地把爱献给每一个人。
要说两位水浒女性里哪个因素在三毛性格里占比大些,青少年时期是情感大于理智,中年时期则是孙二娘一般的豪放无忌,但从最后结局来看,重情是她的骨,任侠是她的皮。
或者说,三毛有一个孤独的精神内核,任侠仗义是她寻来治疗自己的方式,但她并没有完全习得孙二娘对理智的极端把控,最终她的情感故事与豪爽行迹,治愈了无数人,却没能挽留住自己。
治愈了无数人,却没能挽留住自己3、滚滚红尘中仍有她故事的传说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因为荷西不能睡觉,所以三毛放弃写作,不在意出版了多少书,更在意是否生活得快乐幸福。
有一次在公园,有一家人在汽车里面吃甘蔗,渣吐在塑胶口袋里,吃完后把装甘蔗皮的塑胶袋随手丢到路上,被三毛看到,捡起来再从他的车窗丢进去,丢完后就跑。
还有一次在新公园,三毛看到一个爸爸带了一个小孩子,吃完一个冰淇淋丢在地上,三毛不愿羞辱那位大人,便跑过去,捡起那个冰淇淋筒,绕过他们,在他们面前举一举,对他笑一笑,把它放在字纸篓里,真是一个正义,有公德心、善良而又调皮的三毛。
演讲场上,她说:“如果大家站着是很辛苦的话,这边的朋友你们挤下来是不行,请走后面的楼梯下来,走这个门进来请坐在我的旁边。如果您不嫌弃的话,那边太辛苦了,那样站着太辛苦了。”
三毛是豁达、心有大爱的人,对人对事都有她独特的眼光,感情细腻,看到的往往都是别人所看不到的一面,一件很小的事,一个很小的细节,都能有不同于常人的体会。
三毛梦中的橄榄树她说:“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不真实的事情,我写不来,因为,任何一本我的书都救不了你,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别人不能救你的。”
她说:“一个人有时候会遭遇到他不能承受的事,圣经上说“我给你的都负担得起”,可是在面对不能失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负担不起,怕自己变成半个,因为面对要失去最不能失去的,接着的反应就是我不能,我不要失去。这是怕,怕成疯狂。”
没有人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三毛也知道自己这种双重的矛盾性格,一方面为情所困,不能自已,一方面又要洒脱不羁,云淡风轻。
她也在苦苦挣扎,两种个性每时每刻都在交战,但最终还是情感击败了理智,她掀开了自己那道帘子,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书籍还在,她带给我们的感动还有,她通过《水浒传》带给我们的启示常新:平衡好情感与理智,是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