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乐课堂实录

北京著名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10/8733712.html

师:看着大家慢腾腾、懒洋洋来到教室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不是“一班”的人。你们是……

生:我们是九班的人。

师:果然九班就不一样,九班的口号是……?

生:(整齐响亮)“九班必成,成才成人。”

师:九班的口号是……?

生:(声震如雷,整齐如一)“九班必成,成才成人。”

师:老师经常跟大家说,要想“成才成人”,就要有怎样的法宝?

生:(纷纷扰扰的说)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我们自己去思考。……

师:对,成才成人,就得用心思考,使劲思考。今天这堂课就交给大家用心思考。不过,昨天的课上,发言的机会基本上被杨同学承包了,你们愿不愿意继续被他承包啊?

生:(带着笑意异口同声说)不愿意。

师:好哦,要想不被杨同学承包,大家要怎么做呢?

生:(纷纷扰扰的说)我们也要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师:好的,那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一、文本——与文本对话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篇课文吧?

生:知道,《读书苦乐》,昨天发了预习案。

师:好的,大家都做了预习,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速读课文,整理自己“读懂了什么?”和“没有读懂什么?”。

生:(速读课文)

师:时间到,现在大家小组讨论,互相解决每个人的疑难问题,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看看是否有更深的体会。

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先来说一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从第二自然段中,我读出了“读书有苦也有乐”。

生2:从第三自然段中,我知道了书中的世界是丰富美妙的。

生3:从第五自然段,我发现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可以从现在穿越到过去,也可以穿越到未来。

师:下面大家集体讨论,再来先说说你们小组存在的共同困惑。

生1:第2段开头的一句:“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们不太懂意思。

师:嗯,这句是有点难,谁能帮这个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生2:挨过“棍子”,是指被人批评。批评她读书只知道享受,没能运用,说她死读书。

师:你的话语很形象:“死读书”。你善于跟你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我同意“挨棍子”是指“被批评”,但不同意她说的“死读书”。我认为在这里是指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红卫兵批评她有资产阶级思想。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看法的呢?

生3:上学期我们学《老王》一课的时候,就了解到杨绛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受到批斗,当时她连三轮车都不敢坐,担心别人说她资产阶级剥削劳动人民。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大部分)同意!

师:(表扬生3)你记性真好,是个刻苦的孩子,你善于联系学过的课文来理解,为你点赞!大家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吗?

生4:我们读不懂第3段开头的一句“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串门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很会发现,一找就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可惜老师也不知道。谁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5:我觉得这个句子是个比喻的说法,把读书比做串门,像打开屋子的门一样,打开书的门。

师:谢谢你点拨了我,读书原来就像串门,读到一本书,就像打开一扇门。发现门里的世界。你想串串“水泊梁山”的门吗?

生5:想。

师:那怎么串呢?

生5:读《水浒传》

师:真聪明!为你点赞!

师:(问生4)理解这句话了吗?

生4:理解了。谢谢老师!

师:应该谢谢这位同学(生5)。(问大家)同学们想来串老师的门吗?不但可以知道老师的现在,还能知道老师的过去。

生:(很多同学很兴奋)老师也出了书吗?

师:老师没有出书,但写了不少文章,以后可以读读老师的文章,在老师的文章里还有老师很多小时候的趣事呢?

生:(哄堂大笑)

师:那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6:我们读不懂第5段,最后一句:“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师:这个问题,我们交给郭同学来解决,我看她举手了,是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吧。

生7:这句话是说,作者曾经读过相关的书,知道这座桥底下有贫苦的人住着。

师:大家说,是这样的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是的,作者在这里,用实例告诉读者,阅读让人增长智慧。我们今天读了《读书苦乐》,应该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或丰富了情感。

二、文脉——与作者对话

师:我们读懂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

师:文中说了哪些“乐在其中”呢?

生:第三段倒数第二句、第四段、第五段

师:很好,你把作者认为的读书乐趣都找出来了。但是你回答得不简练。如果这是一道考试题,试卷上可没那么地儿给你写这么多字哦。我们能用自己的话,简明地概括一下吗?我们用“读书乐在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概括吧。

生4:读书乐在增长见识,乐在丰富阅历。

师:真棒,一提醒你就会了。后面几段怎样概括呢?

生4:还没有想好。

师:谁能帮他概括一下?

生8:读书乐在自由,读书乐在丰富情感。

师:为你们点赞,你们不仅读懂了字面的含义,还读懂了语言背后的情感。

师:我们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在写作思路、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生:(默读课文)

师:时间到,谁来说说看?

生7:我发现文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读书之苦,为后文写读书之乐做铺垫。

师:真是一个可喜的发现,这里确实可以说是欲扬先抑。

生3:我找到了几处比喻,比如:读书就像串门儿。

生10:作者的语言引经据典,文章中很多地方引用古代名人故事或名言。

师:文章中看出作者读书真不少,真是一个大师。大家感受到她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生10:平实风趣。

师:能举个例来说说吗?

生10:比如第1段的:“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还有第3段的“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师:这些句子真有趣,这篇文章也如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大量运用了简洁、平实的语言,有些地方甚至直接用了口语,像是把读者当成了熟识的朋友。同学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9:我读到了首尾呼应。文章最后一句说:“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与第二段的:“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相呼应。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师:你的回答非常完整,发现了手法,还说出了表达效果,为你点赞!

生11:老师我还发现了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如:“好比串门儿。”

三、文化——与自己对话

师:对,作者的语言很生动,常使用贴切的比喻。我们发现了文章写法很讲究。我们自己能不能也学学作者的写法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任选文章的某种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仿照写一段话,表达你想表达的情感。

生11:读书就像会朋友,在书中可以交上很多朋友。

师:嗯,很好,你仿照比喻的手法,表达你对读书的看法。

生12:“想听你的语文课,就像吃糖豆似的,一颗一颗吃进嘴里。哦,不,是一桶一桶倒进嘴里”

师:你这个句子也是仿写“串门儿”吗?很形象,谢谢你。

生12:读书乐在“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

师:你仿照作者的观点,看来你们的观点高度吻合。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运用。能把输入的语言、情感化为输出。

刚刚我们学习运用作者的手法、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与生活。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环节我们就先告一段落。

刚刚我们完成了两个大的环节,一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二是阅读文本背后的作者,与作者对话,了解了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们上课终究是要和考试挂钩,这样的文章会怎么考,可以考些什么呢?

最后请同学们看到课本《藤野先生》后面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思考题,读一读这两部分的题目,你发现了出题的特点吗?

生13:前面的都是关于文章内容,后面的都是关于文章写法或语言赏析的。

师:你概括得很精准。会答题不算厉害,会出题才叫真正的厉害。请同学们拟两道思考题,表达我们对本文的思考。注意要对拟定的题给出分值和答案。

师:同学们,如果一节课的表现满分为分,你们为自己今天的表现给多少分呢?

生:90分。

师:你很自信。

生:60分。

师:你要求太高了。我给大家的得分是95分。大家今天开动了脑筋,真正的使劲思考了,你们自己回去要好好的梳理一下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希望大家学会总结,学会反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