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常识错误梁山好汉不可能大把花银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pf.39.net/bdfyy/zjdy/170615/5462118.html
大家都熟悉《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经常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大把撒银子。特别是老大宋江,今儿给这个几两,明儿送那个十几两,后天又救济弱者几十两,难怪人称及时雨,经营的是“银子江湖”。好像在诸位梁山好汉眼里,银子根本就不是回事,就连贫苦出身的武松,过景阳冈时,还拿出一锭银子买酒喝。其实,真让宋江、武松他们回到现实中的北宋,是不可能这样大把撒银子的,就是腰缠万贯也花不得。原因很简单,白银在北宋虽然是货币,但不能作为流通手段,因为几十克白银的购买力就非常大,根本无法用于日常消费,一般日常买卖用的都是铜钱。所以,普通人几乎用不到银子,即使是有银子,也得兑换成铜钱才能使用。有人就疑问,北宋不是挺富裕的吗,市场繁荣,经济发达,怎么连银子也用不起?其实,这个跟富不富没有关系,根本原因是北宋的白银产量很低,撑不起货币流通的大任。据估算,北宋白银年产量在.5万两到.5万两之间,但是财政收入折合成白银大约要万两,白银的产量最多也只能占财政收入的5%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北宋白银基本只能用于大额交易和支付。首先是战争赔偿。宋朝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弱”,不善打仗,为了边关和平安定,往往采取妥协方法,冠以“岁赐”“岁币”之名,给予对方战争赔款,赔的大部分都是白银。其次是西北驻军军费,军费如果用铜钱支付的话,运输太不方便,使用的是白银。再就是皇帝对众臣的赏赐也有银子,皇帝高兴了要赏,每年还有“岁赐”,遇有皇帝即位、祭祀等大礼,赏赐的更多。宋神宗即位时便“乞银三十万两,准备支赐”,还有“嘉佑七年,大礼赐钱共用银三十五万四千六百三十多两”。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那时世界发生了大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白银被欧洲人大量开采当作货币,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而且一直都是顺差,国外的白银大量地流入,银子渐渐成了流通货币。所以,施耐庵写《水浒传》好汉花银子,是把明朝人的使钱方式按在了北宋人身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