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何108位好汉都落草为寇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无论是年轻受众,还是老年读者,都有很多人喜欢读这类书。

《水浒传》成功地刻划了不同性格的人物,书中一百单八将聚义,在宋江的领导下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节度使,并活捉高俅,被定性为农民起义。后来宋江率众接受朝廷招安,并先后抗辽,讨王庆、田虎,征方腊,最终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伤亡惨重,宋江也被毒害。为何受冤后都落草为寇呢?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落草为寇: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三折:“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旧指逃入山林莽丛之中做强盗;有时也指在初起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军。

劫曰寇。”

郑注:“强取为寇”。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九章详解

草,此处的意思是“山林、草莽”,代指“民间”,所以“落草”就是指流落到山林。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个好好的正道人,离开社会,流落到山林草莽,成为贼寇。落草为寇通常形容不得已而为之,有自嘲和悲呛的味道。《水浒传》中,位好汉在当时残酷现实的逼迫下,被迫上梁山当了“替天行道”的好汉;强盗一般埋伏在草丛中伺机作案,故称当强盗为“落草”。这句话泛指不堪忍受官府的压迫,被迫揭竿而起,与之斗争。

而“草民”一词的词源就在孔子。

见“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

其义是说,“小人”就像草,“君子之德”的“风”吹来,他们一定就会顺着倒下去,不能直起来。

孔子还有一句话:“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草民”虽然在古代不无贬义,但今日“草根”的说法也有小人物自嘲之义,因此两者相通。草或草根,顾名思义,就是指处于底层,附着于土地;普通,卑微,不引人注意,但无所不在;弱小,但有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自发自生,不称著于庙堂与精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