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酒渣鼻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35.html要问武大郎卖的是什么,大家肯定会说,这还用问,“炊饼”嘛!不错,我们翻开《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写道:“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武大郎卖炊饼那么,这“炊饼”到底是种什么吃食呢?笔者幼时,一直以为“炊饼”就是烧饼(武大郎是山东人,山东的烧饼出名),或是烧饼一类的饼子,后来看电视剧《水浒传》(哪个版本的已记不清楚了),武大郎挑着卖分明就是最普通的馒头,心里还在嘲笑导演和剧组的不讲究,怎么能把“炊饼”变成馒头呢?但查证资料才发现,自己是何等的无知和浅陋,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馒头”,在宋朝就叫“炊饼”。“炊饼”是笼里蒸出来的,《水浒全传》里也有提到,武松出门前安顿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其实,“炊饼”原本叫“蒸饼”,是用面粉掺和水,发酵后用笼蒸出来的无馅食品,就是现在的馒头。“蒸饼”虽然叫饼,但并不是扁圆状的,而是圆形隆起状。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有“地上危累蒸饼五枚”的句子,“蒸饼”如果是现在的饼子样的扁圆形,五枚摞在一起,根本不会有“危累”的说法,只有像现在的馒头这样的隆起形状,才会有这种“危如累卵”的感觉。这也可以证明,古代的“蒸饼”就是现在的馒头。早在秦汉时期,“蒸饼”就是常见的食品。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记载:“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晋书·何曾列传》里记载晋代的何曾生活豪奢,“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坼作十字”,就是裂成十字形,就像现在的开花馒头。馒头没蒸出花来就不吃,这个何曾也够挑剔的。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九的“蒸饼”条也记载了这件事:“惟蒸饼至晋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则不下箸,方一见于此,以是推之,当出之汉魏以来也。”在唐朝,馒头依然叫“蒸饼”。张鷟的《朝野佥载》里说:“周张衡,……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路上买了个馒头吃了,就被告了一状,这个人也够倒霉的。到了北宋初期,馒头还是叫“蒸饼”的。到了宋仁宗赵祯即位后,因“祯”和“蒸”同音,为了避讳,就把“蒸饼”改成了“炊饼”。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周密在《齐东野语》里也说:“昔仁宗时,宫嫔谓正月为初月,饼之蒸者为炊。”就是这个原因,武大郎卖的就成了“炊饼”。当然,“蒸饼”的说法其实并没有消失,两者指同一种食物,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都曾同时出现过。“蒸饼”“炊饼”相当于现在的馒头,但是,许多人都知道,古人也吃“馒头”的,那么,古代的“馒头”又是什么食物呢?其实,就是现在的包子。也就是说,古代的“馒头”是有馅儿的。据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小说《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需要祭祀神灵,按照当地的习俗,必须杀人用人头来祭祀,诸葛亮不忍心,就用面包着猪羊肉,做成人头的形状来祭祀。这就是后来的“馒头”。高承的《事物纪原》也记录了这种说法。“馒头”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现在已很难考证,但“馒头”是一种用面裹上猪肉或羊肉由祭祀演变而来的食品,这是可以确认的。东晋卢谌《祭法》里说,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可见在晋代,还流行用“馒头”作祭品。到了唐代,“馒头”也称为“笼饼”。《太平广记》记载,武则天时期的侍书御史侯思正“尝命作笼饼,谓膳者曰:‘与我作笼饼,可缩葱作。’比市笼饼,葱多而肉少。故令缩葱加肉也。时人号为缩葱侍御史。”可见,唐代的“笼饼”就是“馒头”,也就是现在的包子。当时流行大葱肉馅的,这位侯思正吩咐厨师,做包子少放葱多放肉,结果被人给起了个“缩葱侍御史”的外号。到了宋朝,“包子”的名称出现了,它和“馒头”指的是同一种食物。比如《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梅花包子”“鹿家包子”“诸色包子”,也记载有“孙好手馒头”“羊肉小馒头”等等。直到明朝前期,“馒头”还是等同于“包子”的,成书于此时的《水浒全传》就是例证,还有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第九回也写道:“哥哥,我娘八十岁,如何吃得炊饼?换个馒头与我。”可见,在当时,“炊饼”是没馅儿的,“馒头”是有馅儿的。到了明末清初,“馒头”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康熙字典》里解释“馒”字说:“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者谓之馒头。”在当时,有馅无馅的都可以称之为“馒头”,“馒头”成了一种泛称。到了近代以后,“馒头”的原有意思就逐渐被“包子”取代了,而它却取代了原本的“蒸饼”“炊饼”,成了无馅面制品的专称。总之,在古代,“蒸饼”“炊饼”相当于现在的馒头,“馒头”相当于现在的包子。所以,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