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四十几岁的时候,曾有《责子》一诗。诗是这样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开头两句是说自己老了,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爱读书。接着,诗人开始依次列举:老大阿舒已经16岁,懒惰无人能敌;老二阿宣快15岁了,还不喜欢学习;老三老四阿雍、阿端13岁,竟然不认识六和七;最小的儿子也快9岁了,只知道寻觅梨子和板栗。最后,诗人说如果天命就是如此,那就还是喝酒吧!
这诗写得风趣诙谐,虽有对儿子们的责备,但多为夸张的笔法,更多的是诗人的舐犊之情。时光流转千年,家长对孩子们的殷殷期望不曾改变。
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这个世界更加便捷,也更加焦虑。如何为孩子们选择更合适的传统文化读物作为启蒙,怎样引导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变得更为复杂和紧迫。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作者:黄晓丹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定价:48.00装帧:平装ISBN:7
于是,古代文学博士、中文系硕士生导师黄晓丹撰写了《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一书。书名的由来正是这首陶渊明的《责子》。这本书为家长解锁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古典文学著作的实用方法。
“
大语文时代的焦虑
无论是“语文为王”,还是“得语文者得高考”,都令当今的家长越来越焦虑。
然而,语文是最无法急于求成的学科,等到孩子十几岁再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因此,如何开蒙,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开蒙,就显得尤其重要。
黄晓丹老师既教中文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也教小学教育系的儿童文学课。在过去的几年里,她遇到过很多小朋友的家长问她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比如:“孩子几岁应该看四大古典名著?”“孩子不爱看《红楼梦》只爱看《哈利·波特》怎么办?”等,都是问询率非常高的问题。
甚至,在几年前,她在上海一家大商场的咖啡馆里,曾看到一名小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抄写《水浒传》。孩子的妈妈是商场营业员,在等妈妈下班的这段时间里,妈妈给孩子布置的暑假作业就是抄写《水浒传》,目的是让他学习国学。
在巨大的焦虑下,像这样的错误,可能很多家长都会犯。家长学习的年代,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名著家长只是听说过,但并不清楚书中的内容;即使碰巧选择了一本合适的读物给孩子,也不是让孩子抄下来就有用。
“
“四大名著”一定要读吗?
想来,那个让孩子抄《水浒传》的妈妈,是接受了“四大名著”这个概念,认为这四部经典就可以代表国学。但作者强调,读完或者没读完四大名著,没那么重要,“四大名著”这个说法还不到五十年。
即便《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它们也并不足以代表中国古典文学。换句话说,你的孩子对这四部名著都没有兴趣,也不要焦虑。那么,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从哪里开始比较好呢?
在这本书的上半部分,作者从先秦的《诗经》《论语》《庄子》讲到了《唐宋传奇集》,从唐宋的诗词讲到了明清的《陶庵梦忆》《随园食单》。顺着这条线,我们基本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层层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以这条脉络作为基础,再做一些扩展。在《镜花缘》一课中,作者甚至将《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做了比较,引导读者体会不同的文化,从而拓宽读者的阅读面。
因此,古典文学不是读三四本名著就能掌握的;反之,这几本没读,读了另几本,也没什么关系。什么是最珍贵的呢?让孩子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
“
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如何能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黄晓丹老师强调,我们始终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们喜欢游戏,再多的说教抵不过好玩;家长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好奇心是属于小朋友的,他们关心的星辰和大海,他们关心的远古和未来,他们关心的法术和宝物,大人们可能觉得毫无意义,但那是属于孩子们的整个宇宙。
作者在书中着重介绍的《庄子》《唐宋传奇集》《太平广记》《镜花缘》《夜航船》等,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在讲《镜花缘》那一课时,作者就建议先只读前半本就够了,因为前半部分都是孩子们爱的幻想文学,涉及三十三个奇怪的国家,主角遇到了很多奇怪的东西,而后半部的诗词歌赋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好的选择,就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自己去挑那本叩开古典文学大门的经典,家长只需把关即可。千万别逼着孩子读大家都推荐的“经典”,带孩子去城市里最好的书店,让孩子在其中随意走动,就已经是一种熏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说:“提高语文素养没有速成办法,它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习得,必须大量读书。”
传统文化素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地阅读,就让我们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作者简介